芸彰牧場鐵板燒開店 主打臺灣牛做排餐 牛肉湯、牛排用肉互補 分切運用打破刻板印象

張志名要以本土牛肉做牛排,打破消費者刻板印象,圖爲連接肋骨、脂肪豐富的戰斧牛排,滋味豐饒濃郁。

【撰文╱陳大中 攝影╱吳尚鴻】

牛肉湯、涮牛肉鍋是國產臺灣牛肉主力市場,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投身肉牛、餐飲業多年,認爲臺灣牛肉的發揮空間不僅於此,新設私廚.鐵板燒旗艦店力推臺灣牛排餐,希望藉此打破消費者對臺灣牛肉品質的負面成見與迷思,「這樣直接來說服你會比較快一點!」

中午十一點半,尚未對外開放訂位的「芸彰牧場斗南旗艦店私廚.鐵板燒」已高朋滿座,吧檯區坐滿農業界人士、來訪外賓,以及學校校長等地方賢達,「斗南的越光米、斗南的馬鈴薯、斗南的有機蛋、斗南的菜脯……」,芸彰牧場總經理張志名細數料理中的在地食材,當然還少不了芸彰牧場出品的牛肉,菲力、肋眼、老饕(肋眼上蓋肉)、牛舌排、戰斧牛排等不同品項的牛排羅列於菜單隨客人點單擺上煎臺,帶有奶油、青草味的肉香在「哧嘶」煎烤聲中彌散。

溫體油脂未凝結造成錯覺 實驗性廚房爲臺牛爭一口氣

「我想要做一個實驗性的廚房」,張志名說,消費者往往認爲臺灣牛肉不適合做西餐、牛排,對於肉質評價不盡公允,「我就很不服氣。」他指出,雖然臺南牛肉湯、涮肉式火鍋料理是臺灣牛肉市場主流,溫體牛也是芸彰重要利潤來源,其實「我們的通路里面早就很多西餐,一直以來我都是供給外面的飯店」,主廚們對臺灣牛肉風味評價都很不錯,飯店顧客接受度也很高,「我們就試試看,消費者對臺灣牛做排餐的接受度到底怎麼樣!」於是將原本僅賣生肉的店面改爲餐廳,要從食用方式打破大衆對臺灣牛肉的刻板印象。

張志名與從酪農牧場接回的F1安格斯、F1和牛小牛,他期待芸彰牧場的排餐可以打破大衆刻板印象,讓國人更支持國產臺灣牛肉。

張志名解釋,臺灣牛肉油花其實不輸進口牛肉,「牛肉湯因爲我們都是吃溫體的,油花顯現比較不容易」,因爲牛肉脂肪在常溫狀態大多未完全凝固,不會呈現漂亮的白色,而且牛排使用的部位和溫體牛肉湯也有差異,「我覺得好玩是,剛好肉牛的部位可以這樣分,所以我可以同時做西餐跟中餐(涮肉火鍋)。」張志名肉牛事業橫跨屠宰業務,並有自己的分切室、熟成室,2012年投入肉牛畜牧,隔年便開設火鍋店,以養肉牛的盈利培養芸彰餐飲品牌。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