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視角】沿着219國道去尋找一杯好咖啡
(原標題:【雲視角】沿着219國道去尋找一杯好咖啡)
219國道纏繞在高黎貢山的褶皺裡,從保山潞江壩的晨霧到怒江福貢的山風,每一公里都浸潤着咖啡的醇香。這裡是中國精品咖啡豆核心產區,一顆顆從山土中長出的豆子,沿國道串聯起保山街巷、瀘水市集與福貢村寨。
這香氣背後,是雲南咖啡產業的蓬勃底氣。昆明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雲南省出口咖啡和咖啡製品貨值6.5億元,同比增長8.4%,出口荷蘭、德國、越南等34個國家和地區,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沿着219國道,保山掙脫原料依賴淬鍊品牌,瀘水追尋本味的純粹,福貢讓香氣與山水人文相擁。這香氣不僅是飲品的芬芳,更是地域的密碼,藏着返鄉執念、山海協作,鋪就着“小豆豆變金豆豆”的鄉村振興路。
在保山,咖啡映出品牌的晨光
何趙偉查看咖啡長勢。
219國道從高黎貢山腳下蜿蜒而過,把保山潞江壩的咖啡園與老城區的街巷連在了一起。就在這條國道滋養的土地上,“三野咖啡”的暖黃招牌下,傈僳族青年何趙偉正研磨着高黎貢山咖啡豆。濃郁的香氣升騰,不僅喚醒了這座小城,也悄然訴說着一個青年如何讓故鄉的豆子,沿着219國道的脈絡,散發出品牌之光的故事。
何趙偉曾從雲南保山高黎貢山腳下走出,沿着蜿蜒的路來到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求學。他畢業後,毫不猶豫地踏上返鄉之路,回到保山創辦了“三野咖啡”,立志用一杯平價咖啡,改寫家鄉小粒咖啡的命運。
這縷香氣,正應和着保山咖啡產業升級的嘹亮號角。不久前,保山市召開咖啡產業發展會議,市委提出聚焦強鏈補鏈延鏈,打造“全球精品咖啡產業標杆”的雄心。藍圖的核心落在“堅定不移走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的路子”,立誓把“百分之一的小豆豆變成百裡挑一的金豆豆”。這既是對產業痼疾的精準號脈——雲南咖啡產量雖佔全國98%以上,卻長期陷於低價原料出口、品牌建設滯後、咖農收益微薄的困境,也是對未來的強力謀劃。
何趙偉在杭州求學時,鄰桌客人對保山小粒咖啡“獨特堅果香,性價比超高”的讚歎擊中了他。這聲讚譽與家鄉產業發展狀況的巨大落差,促使他逆流而行,放棄都市機會,回到保山創立“三野咖啡”。
創業之路佈滿荊棘。開業首月,堅持親民定價的“三野”日均銷量不足20杯。何趙偉沒有退縮,他以智慧與韌勁破局:向夜市攤主取經,摸索出接地氣的“咖啡+早點”消費模式;資金短缺,就精打細算淘來二手專業設備。一次雨天爲老人遞傘的微小善舉,竟意外收穫社區信任,口口相傳讓“三野”成爲街坊鄰里信賴的“第二客廳”,半年後日銷破百杯。
何趙偉深知“品牌背書需優質產品爲基石”。2024年,他深入高黎貢山腹地,與咖農楊大叔並肩勞作,瞭解種植痛點。楊大叔那句“以前豆子賣不上價,年輕人不願留”的嘆息,道出了產業鏈源頭提升的緊迫性。何趙偉正計劃與咖農深度合作,參與提升種植與烘焙技術,這正是對政府“抓好種子芯片、原料提升”號召的務實響應。
在“三野”的研發室,一款融合傈僳族傳統紅糯米的新品“紅糯米咖啡”正在測試。“當咖啡遇見紅糯米,是味蕾的民族融合。”何趙偉輕晃着杯中赭紅色的液體。這種將地域文化與現代飲品結合的大膽嘗試,完美呼應了保山“咖啡+文創”“咖啡+文旅”的融合戰略,也契合上海調研組提出的“雲南咖啡IP建設要更深入人心”的建議,是讓咖啡成爲民族文化現代載體的鮮活探索。
何趙偉更積極向外拓展,構建聯結網絡。他反哺母校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將“三野”作爲學生實踐平臺,讓保山咖啡成爲課堂鮮活教材,學弟學妹化身“咖啡文化使者”在杭州社區推廣。他成功吸引上海同窗、新消費品牌主理人周文傑入滇合作。周文傑在遊歷怒江峽谷後坦言:“這裡到處是寶藏,深度參與產業鏈建設比只做銷售端更有價值。”這爲“三野”插上電商翅膀,更是“雲咖入滬”、滬滇協作的生動縮影——上海的市場敏銳、人才技術優勢與雲南的優質資源稟賦,在此刻形成合力。
隨着“三野咖啡”在保山傳媒大廈開設了首家快閃店,單日銷量超過200杯,超出預期30%。此刻,“三野”團隊正謀劃與高校合作開發智能無人咖啡亭,瞄準高流量區域效率人羣。何趙偉夢想着:“明年要在怒江峽谷開分店,那裡是我的根。”這不僅是商業版圖的擴張,更是對219國道沿線故土的深情反哺。
暮色中的高黎貢山如黛,何趙偉站在孕育咖啡豆的峽谷熱土上。遠處城區,“三野咖啡”的暖光在漸濃的夜色中熒熒亮起,如同散落山野的星辰。
咖啡是顆有記憶的種子,而云南是它甦醒的沃土。年輕的傈僳族創業者捧起新摘的咖啡鮮果,深紅果實折射着夕陽餘暉。從政府高瞻遠矚的產業擘畫,到滬滇協作的強力賦能,再到何趙偉這樣深扎土地、勇於創新的“新農人”,保山咖啡產業正匯聚起前所未有的動能。在雲嶺大地的皺褶裡,一幅由咖啡香氣引領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徐徐舒展——那裡有泥土的芬芳,有219國道上不息的車輪,更有無數像何趙偉一樣,讓故鄉豆子飄香更遠的追夢人。
雲報全媒體通訊員 郭煒
在瀘水,咖啡調出人生的真意
在219國道瀘水段,怒江西岸分佈着大片的咖啡種植基地。通訊員 李學璽 攝
喬玉光晾曬咖啡豆。
怒江峽谷地處高黎貢山山脈的核心地段,兩山夾一江的特殊地理環境,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優質咖啡生長條件,怒江精品咖啡正在高山峽谷中闖出一片新天地。
瀘水市大練地街道龍江路的阿克比咖啡館,就坐落在 219國道沿線的市井煙火裡。3名店員正忙着給線上點單的顧客衝調咖啡。25歲的夏雨波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多,已掌握手衝、特調等咖啡沖泡手法。她將本地沃柑榨成汁倒進杯子,再鋪上怒江咖啡奶蓋,一杯特調咖啡便製作完成了。
“單獨喝咖啡奶蓋有點苦澀,加了沃柑汁後,二者融合口感特別好。”輕啜一口後,夏雨波笑着說。最近她總在琢磨新飲品,“本地水果多,想試試不同口味的咖啡,既能豐富口感,還能幫家鄉水果拓銷路。”
咖啡館老闆喬玉光是瀘水市上江鎮付壩村人,今年是他開咖啡實體店的第六年。“咖啡的苦與甜,就像人生的滋味,懂咖啡的人更懂人生。”坐在店裡,喬玉光說起自己與咖啡的故事。
付壩村是瀘水咖啡種植的初始地。20世紀60年代中期,村民們就在自家園子裡零星種下咖啡,喬玉光家也不例外。如今,村裡還保留着數株60多年前種下的咖啡樹。初期的這幾十畝咖啡地,成了喬玉光與咖啡結緣的起點——他從那時做起咖啡商品豆生意。在咖啡市場打拼多年,喬玉光接觸到做精品咖啡的老闆。對方將怒江咖啡豆烘焙後,進行了杯測,給出82.6分(80分以上爲精品咖啡)的評價,還稱讚“飽滿度、密度高,果酸味、酸甜感、苦味很平衡”。這堅定了喬玉光做精品咖啡的信心。
2017年到2019年,喬玉光帶着烘焙好的咖啡豆,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推介,但因缺乏經驗,屢屢碰壁。2020年,在駐村工作隊鼓勵下,瀘水玉光農林開發專業合作社成立,入戶社員30戶,喬玉光任負責人。合作社成立之初,喬玉光的咖啡生豆銷量就突破100噸。同年,他創立“阿克比2020”品牌——“阿克比”在傈僳語中是“非常漂亮、非常好”的意思,“2020”則是對脫貧攻堅勝利的紀念。之後,他嘗試找代工廠合作,推出烘焙豆、掛耳咖啡、速溶咖啡3款產品,當年雖銷售額僅3000多元,卻成爲他咖啡事業的新起點。 隨着瀘水咖啡產業深入推進,政府組織從業者外出學習培訓、參加展銷的頻次增多。“深烘、中烘、中偏深烘、中偏淺烘,不同烘焙方式口味大不同,以前只懂手衝,出去才知咖啡有這麼多奧秘。”喬玉光說。
如今,喬玉光從“只會種咖啡”成長爲“懂加工、會品咖啡”的行家,產品從3款增至18款,2024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合作社社員從30戶擴展到336戶,覆蓋周邊村組;培育的50萬株精品咖啡苗中,38萬株免費提供給社員栽種,咖啡基地面積達7000多畝。“精品豆每噸比商業豆價高兩三千元,但農戶多是簡單晾曬後出售,不懂好咖啡的誕生過程。”喬玉光說,“所以得加強加工工藝培訓,哪怕40%的種植戶懂行,羣衆收益也能更高。”
喬玉光所在的付壩村海拔900多米,咖啡樹鬱鬱蔥蔥長滿山頭。往南20多公里,海拔1100米的蠻英村黃土坡,昔日連綿的山坡已改造成保水保肥的臺地,臺地行距4米,咖啡苗間距1.5米。這片500多畝的基地於2025年春分前夕陸續種植,5月底完成建設,轉入管養。
“從最南的黃土坡基地到最北洛本卓白族鄉的老咖啡樹,怒江咖啡種植緯度跨至北緯26.5度。”雲南省德宏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肖兵介紹,“北緯26度是咖啡商業化栽培的傳統最高緯度,怒江突破了這一界限,改寫了世界咖啡種植區劃的版圖。”
根據雲南省有關咖啡產業發展的部署,怒江州制定了精品咖啡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瀘水市作爲怒江咖啡主產區,成立了咖啡工作專班,肖兵是派駐瀘水的技術指導專家。每次到新的咖啡基地,他總要帶上三件套:修枝剪、捲尺、小鋤頭。“這株發了很多直生枝,剪掉多餘的,留一枝壯枝就行;小鋤頭培土、除雜草;捲尺量咖啡苗的間距行距合不合標準。”在瀘水市大練地街道城牆壩組的咖啡基地裡,肖兵邊示範邊講解。得益於獨特的地理氣候與技術支撐,怒江咖啡產業穩步發展。截至目前,當地通過優化種植、提升加工、打造品牌,讓峽谷中的咖啡香飄向更廣闊的市場,既鼓了農戶腰包,也爲山區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雲報全媒體通訊員 胡陳蘭 張翔
在福貢,咖啡融成鄉愁的風景
知子羅咖啡莊園地標
地處碧羅雪山山腰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是219國道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個遊客來了還想再來的地方。
山腳下,怒江奔流滾滾,與山與路相依相隨。山腰,茶園飄香,曲徑通幽,一棟棟籬笆外牆裝飾的新房依山就勢,掩映在翠綠田園間。依山而造的客棧、農舍相互映襯,成爲遊人心儀的詩與遠方。
盛夏傍晚,老姆登咖啡館遊人如織。品一杯咖啡,坐看怒江大峽谷暮色,又得浮生半日閒,是遊客們最愜意的旅程。
老姆登咖啡館店主阿生是一位來自河北的“90後”。兩年前,他被這裡美麗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風、濃郁的民族文化吸引,選擇在此旅居創業。
“兩年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這裡的山水美,人更美。在這裡,心很安寧。”阿生說,自己的咖啡館現在有了一定的名氣,許多來老姆登旅遊的人,喜歡來咖啡館喝咖啡、閒聊,也算是給當地增加了一些人氣。
與老姆登相隔不遠的“記憶之城”——知子羅村,有一棟長滿青苔的老建築,知子羅咖啡莊園開設於此。夜晚,許多曾在這裡生活、工作過的遊客,到知子羅咖啡莊園,捧起一杯現磨咖啡,淺抿一口,醇厚的香氣在舌尖散開,微苦回甘的滋味與窗外美景相映成趣,時光彷彿在此刻慢了下來。走出咖啡館,漫步老街,20世紀80年代的老建築沿道路兩旁靜靜佇立。老校舍、百貨商店……斑駁的石板路承載着歲月的痕跡,每一處都訴說着怒江的發展變遷,讓人彷彿穿越回舊日時光。
“這裡賣的咖啡烘焙豆,是用怒江州比較有代表性的景點來命名的,像石月亮、皇冠山,既有豆子也有掛耳。”負責人鄒翊君向記者介紹,同時,“咖啡+”模式讓古樸村寨搖身一變,成爲熱門旅遊打卡地。
距離福貢縣城5公里的上帕鎮臘竹底村,一座農文旅融合的新鄉村,農家樂、傈僳族文化傳習點、濱江休閒區應有盡有,環境清幽宜人。轉角處的“花間簡餐”咖啡館,庭院綠植環繞,充滿詩意,吸引着衆多年輕人在此打卡拍照、談天小憩。
“這院子以前是菜地,在家人的支持下改造成咖啡屋,這間小屋子不僅承載了我的夢想與事業,現在還成了不少遊客的臨時避風港。”咖啡屋主理人呂昊介紹。
沿着村道登上219國道沿線的怒尺扎服務驛站,可以乘坐索道“攀登”石月亮,俯瞰怒江大峽谷的雄渾壯美;或是到石月亮溜索平臺,體驗飛渡怒江的驚險刺激。
小小一杯咖啡,承載着福貢的山水風光、歷史故事與民族風情。在這裡,還能品嚐手抓飯、漆油雞、怒族拌飯、烤乳豬等獨具民族特色的美食盛宴。這縷咖啡香,正順着219國道的脈絡,將雲南的山水之美與人文之韻,送往更廣闊的天地。
雲報全媒體記者 李壽華 通訊員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