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全面揭示蒜頭果人工種植困局成因—— 近半世紀難題終解 人工種植迎來曙光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全面揭示蒜頭果人工種植困局成因—— 近半世紀難題終解 人工種植迎來曙光

北青網

雲南網訊(記者 陳雲芬)我國特有珍稀樹種蒜頭果是目前發現的神經酸含量最高的植物,具有極高經濟價值。但野生資源有限、人工種植難以成活的難題一直困擾着其規模化種植和產業發展。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王四海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研究全面揭示了寄主植物與蒜頭果生長之間的密切關係,填補了該領域在生長機制認知上的空白;認清了蒜頭果長期人工種植難以存活的原因,破解了困擾學界和產業界近半個世紀的技術難題。這一重要突破爲後續開展蒜頭果人工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近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FrontiersinPlantScience。

蒜頭果是我國滇東南與桂西喀斯特山地特有的珍稀樹種,現僅零星分佈於雲南東南部的廣南縣、富寧縣和廣西西部的石灰岩山區,爲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蒜頭果種仁富含高達50%~65%的油脂,種仁油中神經酸含量高達40%~67%,是目前發現的神經酸含量最高的植物。神經酸是一種超長鏈單不飽和脂肪酸,在恢復神經末梢活性、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發育、提高腦神經的活躍、防止腦神經衰弱等方面有相當好的療效,具有極高經濟價值。

雲南廣南縣和富寧縣共有野生蒜頭果成年植株6萬餘株,年產鮮果量僅100餘噸。由於野生資源有限,人工規模化種植蒜頭果是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2025年,省林草局確定蒜頭果爲雲南省主要林木,文山州也將其列爲重點推廣的特色經濟林之一,大力推廣蒜頭果的種植,累計已種植面積4.2萬畝。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展人工種植嘗試以來,蒜頭果始終受困於野外種植難題,其植株生長差異大,僅少數能正常生長,整體存活率低,一直未能形成產業發展體系。這一長期存在的困境嚴重製約了蒜頭果的規模化種植與產業發展,致使其巨大經濟和社會價值難以充分彰顯。

王四海科研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蒜頭果幼苗自身從土壤中直接吸收養分的能力較弱,若缺乏寄主,其生長受限,難以正常生長。蒜頭果幼苗地上生物量與寄主植物的生物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但寄主植物對蒜頭果根的生長促進作用有限,導致其地上與地下部分的生長失衡。這種不平衡可能在寄主衰弱或死亡時,增加蒜頭果幼苗的生存風險。此外,蒜頭果在與合適寄主建立寄生關係後,其根系的生理活動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表現爲對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響應能力增強,以及基本代謝活動的顯著提升。這些生理層面的適應性變化表明,寄生顯著增強了蒜頭果的適應能力、養分合成效率與抗逆性能,這些特性對於其生長髮育與存活至關重要。只有在與合適的寄主建立寄生關係後,蒜頭果幼苗才能從生長緩慢的植株轉變爲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個體。

這一發現,將推動蒜頭果種植從經驗摸索向精準調控模式轉變,通過配置合適寄主,建立完善種植技術體系,提高種植穩定性,使規模化、標準化栽培成爲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制約產業發展的種植難題,併爲拯救瀕危資源、實現其規模化可持續利用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