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文蛤分段養殖 每公頃多賺50萬

雲林縣文蛤暴斃成常態,臺西試驗場推「文蛤分段養殖」,每公頃收入可多50萬元以上。(張朝欣攝)

雲林縣是全臺文蛤最重要的產地,極端氣候影響導致文蛤經常減產、大量暴斃,近幾年育成率僅約5成。對此「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水養殖研究中心臺西試驗場」推動「文蛤分段養殖」,育成率可達8成5。漁民表示此方法雖辛苦,但每公頃收入可多50萬元以上,扣除成本後仍有賺頭。

雲林縣文蛤養殖面積約3400公頃,年產量逾3萬公噸,佔全臺約6成,年產值達28億元左右。近年因季節交替溫差大、夏季持續高溫、突然出現豪大雨等因素,導致減產、暴斃成常態,文蛤農叫苦連天。

雲林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總幹事蔡春常表示,近3、4年來雲林縣文蛤育成率僅5、6成,年產量約3萬公噸;早年育成率可達8成左右,年產量約5萬公噸。價格因量少價揚,產地價每臺斤60至70元,以往則在50至60元。雖然價格提升,但收成減少、成本增加,漁民只能苦撐。

臺西試驗場表示,文蛤池底的土質是影響文蛤生態的重要因素。分段養殖是將傳統文蛤收成10至12月時間縮短爲6個月,方法是放養較大的文蛤苗,如此6個月即可收成,配合定期移池飼養,以利整理底土。

研究人員說明,傳統養殖文蛤苗爲每臺斤500至1000粒,分段養殖則改爲每臺斤300粒以下,不僅收成時間減半,存活率也能大幅提升。原本文蛤1年僅1收,分段養殖1年可收成2次,去年試驗場分段養殖育成率達8成5,今年1月與文蛤農合作實際養殖,6月採收,育成率也同樣達8成5,成效令人滿意。

試驗場指出,分段養殖成本約較傳統養殖高出5至8成,且要常整地或換池飼養,辛苦但收入會相對增加。

蔡春常採分段養殖概念,育成率維持在8成5左右,每公頃可收成約2萬5000臺斤;一般養殖育成率約5成,每公頃收成約1萬5000臺斤。以每臺斤60元計算,每公頃至少可增加50萬元收入。

蔡春常強調,分段養殖每公頃成本會多15萬元左右,但與增加的收入相比,絕對划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