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地層下陷減幅近10年最佳 高鐵沿線沉陷率明顯改善

雲林縣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嚴重,農田鼓勵轉作雜糧,圖爲高梁苗。(本報資料照片)

雲林縣高鐵沿線近年地層下陷速度雖趨緩,每年沉陷量3公分區域仍維持230多平方公里,今年雨量充足加上水稻轉作旱作或休耕策略奏效,今年地層下陷面積可望銳減到100平方公里內,創下近10年以來最佳紀錄。

根據水利署監測,雲林縣2022年地層下陷面積爲239.5平方公里,2023年(大旱年)247.7平方公里,但去年降至226.4平方公里。縣府水利處預估,今年下陷面積有望降至100平方公里以下。

雲林縣高鐵沿線設有虎尾、土庫、元長等4個沉陷監測點,最新資料顯示,每個點的年沉陷率皆改善至少1公分,其中元長鄉灌溉水源不足,問題相對嚴重。

雲林縣地層下陷主因是超抽地下水,高鐵沿線周邊3公里的深水井全數封閉,農民使用的淺水井仍有上千口,周邊約有4000公頃農田。

縣府水利處長許宏博表示,近3年來在「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物專案措施」與「綠色環境給付計劃」雙軌推動下,去年約有2000公頃稻田轉作雜糧或休耕,減抽地下水灌溉成效顯著。

許宏博解釋,綠色環境給付每公頃4萬5000元,高鐵沿線3公里內農田轉作雜糧,每公頃可再獲中央補助1萬元、縣府加碼1萬元,合計每公頃補助6萬5000元。

許宏博表示,「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物專案措施」、「綠色環境給付計劃」都到今年截止,希望中央持續推動,裨益雲林縣地層下陷防治,水利處亦持續與水利署持續辦理「新虎尾溪地下水補註砂樁設施增設及成效評估計劃」,選定適宜地點增設砂樁設施,提升含水層地下水補註的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