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廠商佈局MCP的方向有何不同?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獨立開發者,最近有點忙,像趕場子似的。
釦子、等智能體平臺熱潮剛過,MCP又成爲新熱點;阿里雲率先推出MCP平臺後,騰訊雲跟進,百度雲預計在4月25日的Create大會上發佈相關產品。
開發者總衝在前面探路,但最終獲益通常是大企業。
如果想賺到錢、或做出對企業、個人有用的產品,得了解雲平臺、它的生態、以及它給企業、個人提供什麼樣的價值場景,這樣找準機會點。
那麼問題來了,雲廠商都在做MCP協議,有什麼不同?
我認爲戰略角度不一樣。阿里雲強調全球化與全棧式技術佈局,騰訊雲是生態整合,百度雲選擇工具生態普惠,字節採用“內容+AI+雲”的三螺旋戰略,而AWS則聚焦語音交互底層設施。
怎麼通俗理解呢?
先說說阿里,目前看,阿里雲是電商+雲計算雙輪驅動。
就像一輛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一個負責賺錢,一個負責技術。它把高德地圖、菜鳥物流等50多個自家的服務都變成了MCP基礎設施,如同把自家的工具都打包成一套“全家桶”,構建了一個“應用即協議”的生態閉環。
它的技術路徑是全棧式技術佈局,像蓋房子,從打地基、砌牆、裝修到安裝水電,啥活兒都得幹。
簡單講,從底層的硬件、服務器,到中間的軟件系統、數據庫,再到上層的應用開發、用戶體驗設計,都能搞定,這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從頭到尾的技術體系,讓整個系統能順暢地運轉起來。
所以,它的戰略不僅在於吸引TOB新用戶,更在於通過MCP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生態系統。
而阿里雲百鍊平臺,可以看做一個“智能工具箱”,裡面啥都有,比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開發者和企業可以從“工具箱”裡挑選適合自己的工具,快速搭建出自己需要的應用和服務。
再說說騰訊雲,它的策略是:生態整合。
微信是一個巨大社交廣場,騰訊雲在廣場上搭建了一個個“小攤位”,讓開發者、企業可以在這裡做生意;它採用邊緣無服務器架構,就像把小賣部開在離用戶更近的地方。
以前,所有的計算任務都放在很遠的雲端,每次處理數據都要跑很遠的路,這導致延遲很高。現在,騰訊雲把一些計算任務放在離用戶更近的地方,這樣數據處理起來就更快了。
所以,它的優勢是:離用戶近,速度快、不用操心後臺、計算資源按需付費、請求多了自動擴容。
它的MCP模式更偏向“免費部署+社交裂變”。
騰訊雲官方也說了,計劃構建一個MCP Marketplace,另外,它還發布了AI開發套件,支持MCP插件託管,幫助開發者最快5分鐘搭建業務型AI Agent。
換言之,開發者可以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各種AI應用,並通過MCP Marketplace推廣給更多用戶。
所以,這種模式優勢是,開發門檻低,能借助微信生態的社交裂變,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戶。
百度的策略是工具生態普惠化,用MCP Store構建一個類似“AI時代的Github+AppStore混合體”。
怎麼理解呢?
GitHub是一個代碼共享的社區,開發者可以在這裡分享代碼、協作開發項目;AppStore是應用商店,用戶可以在這裡下載各種應用程序。
百度的MCP Store也想做到類似的事情,讓開發者能夠方便地共享和使用各種AI工具和模型,就像在超市貨架上拿取商品一樣簡單。
所以,百度通過MCP Store,想實現三點:
這像在AI的世界裡,既有一個超市,又有社區,大家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還能一起分享和交流。
字節在MCP協議上佈局是“內容+AI+雲”三螺旋戰略。
抖音/TikTok像一個巨大的內容池,字節跳動用內容池構建MCP服務;同時,字節的豆包大模型整合了MCP協議,並在火山引擎上開放了“一句話開發”能力,開發者輸入自然語言,就能生成調用抖音電商API的智能體。
商業化方面,字節跳動對中小開發者提供免費的MCP調用額度,而對企業客戶,則打包出售MCP服務與抖音流量資源。
這就像給小商家提供免費試用,給大企業打包銷售,讓不同規模的用戶都能從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AWS。它聚焦語音交互底層設施,用Amazon Nova Sonic語音模型與Bedrock服務結合,構建“語音+工具調用”的模式,也就是說,用語言助手打通一切。
所以,對比幾家,我們能看到什麼?
一個結論是:每個廠商在根據自己的優勢、市場需求選擇不同路徑;阿里雲強調全球化,騰訊雲用微信生態做社交場景的閉環,百度雲想做開發者的MCP Store。
字節則是“內容+AI+雲”,讓開發能和內容結合;而AWS則提供語音交互的基礎設施。
既然這樣,開發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MCP平臺呢?我認爲,關鍵要看生態。所謂生態,是廠商自身的客戶選擇。
阿里雲,是全行業滲透的超級基建。
核心客戶覆蓋90%互聯網公司、90%上市商業銀行、90%汽車品牌、以及90%手機品牌(OPPO、vivo),還有超1000家政企客戶(國家電網、中國石化)。
它的生態壁壘是電商+政務雙引擎。當這些APP應用都轉化爲MCP接口時,就形成了全鏈路閉環託管。
舉個例子:
你基於阿里雲的MCP服務開發一個智能旅遊規劃系統。
它調用高德地圖獲取景點信息和導航,結合天氣預報API提供實時天氣,還能推薦附近的美食和酒店;用戶輸入目的地和出行日期,系統就能生成詳細的旅遊計劃,包括行程安排、交通路線和預訂建議。
這就是全鏈路。
對於開發者來說,阿里雲更適合深度對接傳統行業系統(如工業質檢、跨境貿易)且對國產化合規要求高的企業級項目,更偏向TOB組織內部。
百度智能雲,核心客戶涵蓋能源(國家電網)、製造(三一重工)、教育(新東方)以及大量的中小開發者。
它的生態壁壘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地圖+搜索雙入口”,百度地圖的MCP Server支持自然語言導航,比如“明早8點到杭州火車餘票查詢”,它就能幫你搞定。
二是千帆AppBuilder支持SDK一鍵轉化MCP Server。如果你要快速調用地理信息服務,比如:物流路徑規劃,或者你是個人開發者,希望參與工具分成,百度智能雲是個不錯的選擇。
因爲你可以把開發的MCP產品直接嵌入大企業的某個模塊中,實現快速變現。
騰訊雲核心客戶羣體是互聯網企業、遊戲開發者、中小企業以及需要快速部署和擴展的開發者,市場定位是“產業間的連接器”,擅長利用微信生態和社交平臺的優勢。
生態上有兩點:
靠着微信和QQ這兩個超級入口,用MCP Marketplace能直接觸達10億用戶;另一方面,是邊緣計算網絡。它在全球有3200多個節點,能讓MCP服務的延遲控制在800毫秒以內,數據處理起來叫一個快,用戶體驗自然就好。
對於開發者來說,適合做社交裂變類的應用,比如:小程序電商,藉助微信的社交力量,讓應用像病毒一樣快速傳播開來。
字節核心客戶是內容創作者、電商品牌和MCN機構。
內容創作者需要提效工具,比如智能剪輯工具,能快速加口播、字幕,一鍵生成精彩片段,或者知識庫類產品,方便查找和管理創作素材。
電商品牌則需要BI類分析工具,基於它們的CRM系統,幫助分析數據,提高營銷效果和投資回報率(ROI)。
因此,主要圍繞內容創作、流量賦能和工具賦能這三點,只要你的MCP工具能在這三個方面發揮作用,那在字節的生態裡,就有很大機會。
最後說說AWS。
AWS像全球企業的“技術基石”,客戶五花八門,啥樣的都有。既有像Netflix、Spotify、Airbnb、Snapch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有汽車、醫療、航空這些傳統行業的“大塊頭”。
還有遊戲和新科技領域,比如:動視暴雪、育碧,甚至還有DirectiveGames基於AWS構建的《頭號玩家》VR遊戲。
總之,從大型企業到中小企業,從傳統行業到新興科技都有;那對於開發者來說,要做一些全球化的東西,AWS絕對是不錯的選擇。
因爲WS的全球節點部署能讓你輕鬆搞定。要是搞AI或者物聯網,SageMaker(你的數據專家)和IoT Core(智能設備快遞員)組合起來,也很方便。
你是個成本敏感型的初創團隊,那免費套餐絕對是救命稻草。還有,AWS中國區已經支持了95%的全球服務功能,而且數據完全本地化存儲,不用擔心數據安全問題。
所以,它適合既要國內、又要國外市場的開發者。
從我的視角,給開發者選擇建議是:全棧技術+政企合規,適合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場景;百度智能雲,地圖SDK+工具分成生態。
騰訊雲,適合社交電商和實時互動場景。字節跳動,內容創作與流量變現,適合內容創作者和電商品牌;AWS全球化部署,適合跨國項目;你可以對照自己,看看在哪方面更有優勢。
不管在哪個平臺做MCP開發,什麼樣的人能賺錢?
從商業邏輯來看,企業願意爲MCP服務買單,是因爲它能幫企業省時間、省力氣,或者少花錢。
比如說:
企業裡銷售的數據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在CRM系統裡,有的在Excel表格裡。以前,要人工把數據整理好、分析清楚,再做成報告。
但如果有一個厲害的MCP服務,能自動把數據連起來,用簡單的指令就能生成動態看板、PPT報告,還能預測未來的情況,那企業就願意掏錢。
再看看實際的應用場景,賺錢MCP服務有兩個特點:
一,深度整合。比如外貿企業用MCP把ERP系統、微信和物流系統連起來,只要說一句話,就能調取跨國訂單的數據,還能自動生成備貨建議,這肯定有挖掘價值。
二,標準化可複製。這應該不難理解。在釘釘、飛書的審批流程裡裝一個MCP插件,用低代碼的方式,快速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
所以,雲平臺提供的MCP服務,是把複雜的API對接、權限管理、負載均衡等底層問題都搞定,讓企業可以專心搞業務創新,而不是花時間在技術調試上。
將來,隨着Serverless架構越來越普及,MCP服務可能會按實際調用量收費,這樣企業用起來的門檻就更低了。
說白了,能賺錢的MCP服務,是把企業零散的數據、僵化的流程,變成AI能理解的標準化操作,最終幫企業省時間、省人力、省決策成本。
爲啥我喜歡從賺錢的角度看問題?
因爲賺錢的本質是幫別人解決問題,只有別人覺得值,纔會給你錢;當我們找到一個場景,滿足一部分用戶的需求,讓他們願意掏錢並真正使用產品,這纔是真正的“最小可行產品”(MVP),也說明產品初步跑通了。
不過,大家對跑通的理解不一樣。真正的跑通,不僅是產品上線,還要找到願意付費的用戶羣體,證明它的市場價值。
Manus的創始人肖弘很會做商業化,我記得,他辦公室有張海報,大概意思是:做產品別想着一步登天,憋個大招。
你可以像玩變形金剛一樣,先弄個滑板,能跑就行;有人買了滑板,你再把它改成滑板車,再升級成自行車、摩托車,最後變成汽車。每一步都要能真正用,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在MCP Server上做出有效產品,賺到錢,得換個角度看問題。
先看雲廠商戰略選擇,再看看他們的用戶,試着從用戶身上找找怎麼幫他們提效,最後,圍繞需求開發新產品,賣出去。
這比單純自己閉門造車強多了。你覺得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36604.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