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揭「火球少年」危機 昔巨人少棒強投退出棒壇成遺憾
林晉擇本屆在威廉波特飆出最高82英里(約132公里)火球,引發外界擔憂手臂健康。(圖/美聯社)
臺北市東園國小在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接連擊退強敵,爲臺灣奪下睽違29年的冠軍。(圖/美聯社)
臺北市東園國小在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接連擊退強敵,爲臺灣奪下睽違29年的冠軍,最受矚目的12歲王牌林晉擇更在賽事飆出82英里(約132公里)速球,震撼國際。但在掌聲與驚歎之中,一個問題悄然浮現,「孩子的手臂,能承受這樣的速度與頻率嗎?」臺灣第一代「巨人少棒」就有過前車之鑑,而從運動醫學角度,也有精闢的分析。
世界少棒聯盟醫療總監昆克爾(John Kunkel)提醒:「真正的風險不在於球速,而在於投球量。」多項研究也證實這點。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簡稱LLB)引用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一份針對青少年投手的長期追蹤發現,每季投球量越高,撕裂尺側副韌帶(UCL)的風險成倍上升;甚至9到14歲投手投超過600球,傷病率暴增兩倍以上。換句話說,火球本身不是毒藥,但若缺乏控制,終將成爲壓垮手肘的稻草。
另一個常見疑慮是「變化球」,許多少棒選手急於學習曲球、滑球,藉此在比賽中增加壓制力。然而醫學界普遍認爲,這些高旋轉、伴隨手腕與手肘扭轉的動作,對尚未成熟的韌帶與生長板帶來更大壓力。雖然研究顯示「過度使用」纔是主要傷病原因,但變化球也確實會增加手臂負擔,因此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郭亮增醫師認爲,除了把焦點放在「總投球量」與「休養是否足夠」,同時也不建議過早學習「變化球」。
1971年巨人少棒隊許金木(右)力戰麥克連頓(左),至今仍令球迷津津樂道。(圖/本報資料照)
臺灣少棒曾出現過類似的前車之鑑。1971年,第一代「巨人少棒」王牌投手許金木在威廉波特世界少棒大賽投出驚人成績,力壓美國強敵麥克連頓(Lloyd McClendon),順利幫助臺灣奪冠,成爲全國矚目的少年英雄。然而,在華興中學時期,他因手臂過度使用導致傷病纏身,不得不提前退出棒壇。
許金木的經歷,正是少棒制度下「過度操練」的縮影,孩子的天賦在聚光燈下綻放,但因缺乏科學化保護,最終無法延續到職業層級。這個例子提醒我們,今日的少年火球手,若沒有配套的養護制度,可能會重演當年的悲劇。
天賦異稟的少棒新星林晉擇。(圖/美聯社)
研究也揭示另一個現象:早期專項化(Early sports specialization)。不少少棒選手一年四季只打棒球,缺乏其他運動分散壓力,導致過度使用傷害增加。「少棒肘」(Little League Elbow)就是典型案例,肘部生長板因反覆投球受損,嚴重者甚至影響未來的投手生涯。相較之下,多項運動參與的孩子不僅受傷機率較低,也更能保持運動熱情。
林晉擇的82英里速球無疑是天賦與努力的結晶,但專家與研究的共識是:「速度不是一切,健康纔是根本。」合理控管投球數、延後學習變化球、鼓勵跨足不同運動,纔是讓這些少棒新星真正長遠發展的道路。否則,今日的火球,可能換來明日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