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強國娛樂化的啓發 揭示運動功能應更趨全方位
▲我國運動部甫成立,更在轄下設置全民運動署,據以推行競技運動全民化政策,目的就是降低運動者參與門檻而投入運動,實是美事一樁。(圖/記者李毓康攝)
●張家羽/曾任職媒體、企業公關,現爲機關人員
以體育運動發展的觀點,每當我們提及「美國」,我們不會只稱作運動大國,而是運動強國;因爲美國運動風氣,不只盛、廣、強,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簡言之,美國體壇已不存在着「競技爲主流」的思維了。
以棒球運動而言,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是匯聚全國頂尖球員的職業舞臺,這個說法鐵定不會有人想挑戰,而近年來,在美國喬治亞州興起一個獨具風格的棒球運動-香蕉棒球,是由薩凡納香蕉隊(Savannah Bananas)所發起,將棒球運動巧思調整(例如:禁止短打、保送打者需衝刺),並融入球員娛樂表演,更有趣的是,外野飛球若被觀衆接殺也計出局。
這樣重視娛樂、表演及同歡的棒球運動變體,球賽熱度有時更勝正統的美國職棒大聯盟例行賽,今年球季香蕉棒球共在美國巡迴40個城市,進行107場比賽門票全數售罄,單場甚至吸引逾8萬名觀衆進場。
類似案例,可以觀察美國職業摔角(WWE),它有別於重點着墨力量、技巧的日式摔角,其以勝負主宰粉絲的關注,美國職業摔角更融入劇情、表演詮釋另一種刺激感,是一種追求娛樂感官的運動秀,有別傳統體育運動追求更快、更快、更強的精神,這樣操作引起的共鳴更是可觀,以2023年WWE旗艦級賽事WrestleMania 39,曾締造2160萬美元的門票收入。
即便美國體育運動的發展觸角已延伸娛樂圈,但從未有人輕忽美國在運動賽事的競技表現。(自21世紀起,歷屆共7次奧運,美國就有6次傲居金牌榜首位)因此,如美國般體育運動發展成熟的運動強國,不再僅僅講究競技表現、推展風氣,而是以商業化、娛樂化誘發國人的共鳴。
聚焦回國內,過去偶有影視單位如法泡製,彙集演藝圈明性製作出知名的運動實境節目,獲得許多觀衆的不少共鳴及青睞,近期卻無下文;而國內亦有類似案例,號召明星進行公益棒球及其他運動項目競賽,但都是非帶狀性的呈現,因此延伸效益就受到限制,更遑論運動全方位化發展了。
近日,我國運動部甫成立,更在轄下設置全民運動署,據以推行競技運動全民化政策,目的就是降低運動者參與門檻而投入運動,實是美事一樁;而運動部內亦成立產業科技司、同時成立行政法人性質的國家運動產業發展中心,目標也是希望掣畫與凝聚民間企業單位的動能,帶動運動本質產業、周邊產業的經濟發展,亦是值得期盼,而此時讓我國體育運動更朝全方位發展,正是最佳時機。
窺探美國體育運動的發展,運動對美國的功能效益,已經不僅止於競技功能、教育功能、健康功能、社會功能,甚至達到經濟功能、娛樂功能;雖說站在行政機關角度,要策動民間的經濟、娛樂及商業化發展,主動性作爲會相當有限(因爲行政機關難以逕行涉入商業市場),但若以政策引導(獎助、抵稅、異業結盟、成立對話平臺),讓運動本質結合影視、文化、藝術,甚至導入生活消費環節,讓民衆不僅感受追求觀賞競技/職業運動自身投入參與運動,更能賦予創意思維,找尋運動本質有更多發展的可能,纔有機會打開運動未知的發展領域。
▼若以政策引導,讓運動本質結合影視、文化、藝術,甚至導入生活消費環節,讓民衆不僅感受追求觀賞競技/職業運動自身投入參與運動,更能賦予創意思維,找尋運動本質有更多發展的可能。(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