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安會揭楊梅服務區匝道與竣工圖不符 彎道半徑「比圖更小」

▲國道一號楊梅休息站今年1月發生電動車自撞事故,造成4死4傷悲劇。(資料照/記者沈繼昌翻攝)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今年1月25日,一輛電動車以高速撞上國1楊梅服務區匝道分隔島,3秒後起火燃燒,釀4死4重傷慘劇。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9月公佈調查事實資料,指楊梅服務區啓用未滿4年已發生14起事故,11件都在分隔島鼻端;更發現匝道實際轉彎半徑與竣工圖不符,彎道比原設計更小。

楊梅服務區今年1月發生重大電動車火燒車事件,運安會初步調查事實資料也出爐,該輛電動車高速猛烈自撞匝道分隔島鼻端後,煞車油與電動機油外泄,與高壓電池受損共同作用,可能引發火勢,事故後僅3秒便竄出明火,短時間內吞噬整輛車。

根據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楊梅休息站於民國110年底啓用至今,不到4年時間已累計14起事故,其中高達11起都發生在本次事故的分隔島鼻端一帶,其中5件事故涉及開啓駕駛輔助系統(ADAS)。

爲確認事故路段道路工程相關現況是否符合法規或原設計規範,運安會專案調查小組比對匝道線形及匝道橫斷面配置情形,運安會也發現,事故路段匝道線形與竣工圖不符。

依據楊梅休息站竣工圖顯示,71K+226至71K+26210路段轉彎半徑爲1000公尺(平曲線長度36公尺),但比對運安會空拍圖、現場照片及 CCTV 影像,71K+240至71K+276間,轉彎半徑介於350至850公尺(平曲線長度約35公尺)。

另楊梅休息站穿越性匝道內外兩側分隔島間鼻端距離爲33公尺。依公路路線設計規範規定連續匝道鼻端最小距離,設計速率60公里/小時,容許最小值爲90公尺。

運安會執行長林沛達表示,事實資料發現,楊梅服務區匝道竣工圖畫設跟目前實際情況不一致,彎道更彎,另外運安會現場勘查匝道鼻端距離33公尺,爲兩側分隔島鼻端距離,從左側金屬護欄最前緣到右側事故撞到分隔島最前緣計算,與高公局定義不符,高公局對鼻端距離係指車道可分匯流處相鄰車道或路肩邊界之交點計算,兩鼻端距離爲181公尺,該部分未來仍待釐清和討論。

▲運安會調查發現楊梅服務區匝道轉彎半徑與竣工圖不符。(資料圖/記者沈繼昌攝)

林沛達指出,目前運安會公佈資料爲事實呈現,事故原因還要經過分析和彙整相關問題,纔會有結論,並提出改善建議,最終報告會按照事實資料報告會盡快完成,因車輛輔助系統作動等資料仍待原廠解讀,目前還無法預估最終報告出爐的時間。

針對道路設計不符規範,高公局則說明,平曲線長度包含緩和曲線及圓曲線長度,該事故段是依設計速率60公里/小時,設計半徑已達免設緩和曲線標準,另規範規定超高漸變應設置於緩和曲線路段,當未設緩和曲線時,超高漸變長度之60%~80%建議設於直線段,即直線段具緩和曲線功能,故該圓曲線(R=1000公尺)加上前後部分直線段長,總和已超過85公尺。

至於連續匝道鼻端距離,高公局表示,因楊梅休息站是服務高架車流使用,爲避免交織設計系禁止平面車流外切至休息站,外側2車道已利用相關標線標誌提前告知駕駛人各車道之前往地點,應無規範連續鼻端之檢討適用。另規範所採用鼻端系車道可分匯流處相鄰車道或路肩邊界之交點,而非實體鼻端間之距離,該區實際距離應爲181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