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牽動美軍撤臺時機

遊客在越南胡志明市遠郊古芝地區參觀越戰期間越共遊擊隊繳獲的美軍坦克。(新華社)

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臺大出版中心)

1974年3月下旬,美國政府通知中華民國政府,將撤出駐紮於臺南的核武部門、U-2偵察機中隊、F-4戰鬥機中隊,期程大致遵循去年1973年11月季辛吉向中共政府說明的撤退時間表。

然而,美國政府最後決定將F-4飛行隊的撤退時間延後五個月,至1975年5月底。F-4飛行隊的部署,原本是因應中華民國將48架F-5A戰鬥機租借給南越的臨時措施。根據最初計劃,隨着租借的F-5A半數返還,將撤回一個F-4飛行隊;另外半數返還後,最後一個F-4飛行隊即隨之撤退。然而,返還數量改爲僅20架,剩餘28架決定繼續提供給南越。因此,計劃改爲1974年7月底前撤回一個F-4飛行隊,剩餘一個飛行隊將在F-5E的合作生產開始部署後再撤退。

駐臺美軍的撤退,並非依照談判時向中共政府說明的時間表,而是根據《上海公報》中指出的「隨着該地區緊張局勢的緩解」作爲條件。這顯示美方根據越南和平進程的發展狀況,並考慮臺灣防衛的需求,試圖對撤軍計劃進行調整。

駐臺美軍開始撤退的同時,國軍第二次調整「王師計劃」,又於4月合併陸軍的特種作戰司令部與空降司令部,編成陸軍空降特種作戰司令部,企圖利用中國大陸的混亂局勢,投入特種部隊,進一步發展爲大規模的反攻作戰。

5月13日,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開始名爲「樂成」的共同兵棋演習。此次軍演,美方派遣包括來自太平洋總部和第七艦隊的三名將官,約三百名軍官參加,共超過二千人根據臺灣的防衛計劃進行訓練。與「樂成」演習同時並行,特種作戰部隊還進行了稱爲「復興五號」的實兵演習,美軍也參與其中。儘管美方正在推進駐臺美軍撤退,但仍然根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維持從夏威夷等地派遣部隊協同國軍防衛臺灣的態勢。由於駐臺美軍的主力是空軍戰力,因此美國政府特別重視美軍撤離後臺灣的防空戰力並推動軍售。然而,中華民國的國防預算在扣除人事費後,已有約二成投入共同生產F-5E,使得軍種間的預算分配出現失衡的狀況。

在6月1日的國防會談中,討論武器採購政策時已決定將陸軍的防空飛彈優先於空軍的戰鬥機,但陸軍總司令於豪章仍不滿意,強調反戰車飛彈的必要性。各軍總司令紛紛提出主張,導致參謀總長賴名湯難以整合各方意見,軍中對武器採購優先順序的爭論難以平息。在與美國的聯合演習結束後的檢討會上,蔣經國強調:「反攻大陸在陸軍,防守臺澎,最後也是陸軍。」

截至1974年7月1日,國軍總數約51萬人,其中32萬爲陸軍(不包括國防部、參謀本部等人員),約佔六成。陸軍在重視臺灣和澎湖防衛作戰的同時,仍依照蔣介石所制定的《反攻大陸作戰訓練要綱》進行訓練。而海軍的三大任務依次爲「控制檯灣海峽;維護臺澎、金馬反共基地之安全;支援外島待機反攻大陸」,顯示海軍仍保有作爲支援以陸軍爲主體的反攻作戰性格。

當時,自幼在臺灣成長的國軍青年軍官對反攻大陸抱有強烈的使命感,認爲這是自己肩負的責任,儘管他們清楚實現這一目標的困難。然而,主導國軍高層的高階將領曾在中國大陸經歷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在如此背景下,這些青年軍官無法公開表達這些想法。即便是對陸軍總司令某些發言不滿的賴名湯,他在擔任參謀總長期間仍在日記中寫着希望能實現反攻大陸的目標,帶着榮耀回到故鄉。這明白顯示,無論臺灣周邊的國際環境如何變化,國軍內部強調反攻大陸的體質並沒有改變。(三之三,摘自臺大出版中心《反攻大陸與臺灣》)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