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50年後/澎湖難民營生下106嬰!美國尋根男見百歲營主 淚謝:救了我父母

記者蕭采薇/臺北報導

今年是越戰結束五十週年,公視「紀錄觀點」最新作品《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跨越臺澎、越南、美國、俄羅斯等國拍攝,記錄四位出生於澎湖越南難民營的第二代,回望這段關於逃亡、生存與身分認同的國族記憶。

▲1977到1988在澎湖營運的越南難民營,共誕生106位嬰兒。(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首映會上,導演劉吉雄、主創團隊和藝文界上百人齊聚,公視董事長鬍元輝亦到場給予支持,胡元輝表示:「我是在『南海血書』的時代背景下成長,雖然長大後曾鑽研越戰的相關報導,但對這段被湮滅的歷史是陌生的,相信透過導演的作品,讓我們更能認識這段歷史切片,感受人性和文明的反思。」

1975年越戰結束後二十年間,陸續有政治難民爲尋求新生搭船逃離,僥倖生還的「船民」,被安置在東南亞和東北亞難民營,其中兩座位於澎湖講美、西嶼的越南難民營,在1977年至1988年營運期間,共收容了2098位海漂難民,但受限於當時臺灣的外交情勢,並未曾被聯合國登錄,因語言、社會與文化背景不同,對臺灣人來說,這羣難民是外來的陌生人。

▲《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主角阮國越幼時與母親合影。(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澎湖越南難民營曾誕生106位小嬰兒,不少人長大後專程到臺灣尋根。1982年出生、現居美國的阮國越,趕赴新北市拜訪超過百歲的前澎湖難民營副主任黃瑾瑜,感謝他曾大力救助父母。阮國越看着當年的照片哽咽地說:「當時我只有六個月大,我父母是我現在年紀的一半,接近二十歲,我無法想像他們需要拋開一切的感受,多虧黃伯的幫助,才讓我們現在可以開心的一起生活。」

跟着阮家一同移民美國、自幼照顧阮國越的保姆陳氏碧嫦,逃離越南時只有7、8歲,回憶這段鮮少提起的海上漂流過程,她表示:「面對死亡的當下,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那時全船中年紀最小的是我,若有人會死的話,那我會是第一個。」

▲周潔兒與講美先生婚後根留澎湖,成爲澎湖人的媽媽。(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她也透過鏡頭感謝當時伸出援手的臺灣漁民,「如果沒有那艘臺灣漁船,我們船上的人都會死,他們提供食物、照顧我們,他們大可不必這麼做,因爲救難民上船可能會有麻煩。」導演劉吉雄坦言拍攝當下相當震驚,一度拿不穩攝影機,他無法想像身爲同一世代的自己,如果面臨同樣遭遇會是甚麼心情。

劉吉雄談及拍攝的心路歷程,他道:「臺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不被國際承認,我甚至認爲臺灣是難民,但透過拍攝這批『陌生人』在臺灣的生活軌跡,打開我的國際視野,我們曾經參與的這段國際援救,相信未來在世界的角落都會有影響力。」

▲阮新榮移民美國三十多年後,帶着新婚妻子到澎湖度蜜月。(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今年70歲的越南華僑周潔兒,1979年漂流到澎湖,住進難民營。她和講美村青年倪先生結識交往,當年底罕見地在營區內舉行婚禮,1980年生下女兒倪燕燕,全家人都在澎湖落地生根。周潔兒說:「我跟其他難民不一樣的是,他們都出去了,我則留在澎湖成了澎湖人的媽媽。」

另一位1984年在澎湖難民營出生的越南孩子阮新榮,後來全家移民美國,三十多年後他帶着同樣是難民後代的新婚妻子來到臺灣,拜訪父母在難民營的老朋友,並前往澎湖度蜜月,透過體驗父母當年所處的環境,拼湊童年記憶圖像,爲臺越這段半世紀緣分,畫下圓滿句點。

▲自幼照顧阮國越(右)的保姆陳氏碧嫦(左),逃離越南時只有7、8歲的年紀。(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將在7月31日晚間十點於公視頻道首播、「公視+」平臺上架。導演劉吉雄盼透過此片,讓更多觀衆看見這段被遺忘的珍貴歷史。

▲《陌生人與他們的小孩》導演劉吉雄。(圖/公視紀錄觀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