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連線》丹佐華盛頓自嘲當史派克李「看護」18年後再合作重燃演戲熱情
丹佐華盛頓(右)在《上流 × 下流》第5度跟史派克李合作,受訪時不斷開啓吐槽模式。(Apple TV+提供)
奧斯卡影帝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主演Apple TV+新片《上流 ×下流》(Highest 2 Lowest)第5度合作導演好友史派克李(Spike Lee),2人日前接受海外媒體訪問,不斷互相吐槽,好交情展露無遺,丹佐甚至開玩虧:「其實我是他的看護,他記性不如以前了,總得有人幫助他回到家,還要幫他擦嘴巴,那就是我的工作。」史派克則機智回擊:「我們就像蝙蝠俠和羅賓(跟班),但你不會想當羅賓吧。」
2人上次合作已是18年前的《臥底》(Inside Man),談到合作的契機,丹佐華盛頓透露劇本最初是先找上他,便打電話給史派克打電話說「我要寄給你一個劇本,故事發生在紐約」,隨即就掛了電話,史派克李也迴應:「他說要寄劇本給我,掛了電話後我就說『我要拍』,甚至在讀之前,看到是翻拍自黑澤明的電影時,我就說『來吧』。」並稱,18年的時間過得並覺得不漫長,因爲他們的關係不只在工作上而已,丹佐也說:「我甚至不知道已經過了18年,我們私下見過好幾次面,常帶着家人聚會。」
丹佐華盛頓(左)和史派克李日前出席《上流 × 下流》首映會。(Apple TV+提供)
已屆古稀的丹佐也坦言,隨着年紀增長,開始思考在結束演員生涯前想與哪些導演合作,「開始感覺到人生漸漸走向尾端,於是會想在結束前我想和誰一起工作,我接下來要和佛南度梅瑞爾斯(Fernando Meirelles)、萊恩庫格勒(Ryan Coogler)合作,也在和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討論」,至於與老友史派克再次合作的感受,丹佐感性地說:「我們仍對要所做的事感到興奮,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爲我曾有段時間對演戲的熱情減退,但現在重新被點燃,他幫助我找回了激情。」
史派克李也笑談2人的變化:「我們確實變老了,膝蓋也更容易疼了。」並表示,《臥底》是一個偉大的成功,並稱自己上課時每次放這部電影給學生看,總是會被問「什麼時候要和丹佐再合作?」不過合作起來依舊開心,「和我的兄弟丹佐一起工作,能夠跟互相信任的團隊合作,真的很快樂。」
丹佐再度強調對史派克的敬佩,「他是我合作過的第一位導演,會在拍電影的同時拍紀錄片,或在拍紀錄片的同時拍電影。他意識到的不僅僅是劇本中的角色,而是以演員通常不會去思考的方式去看待文化,但史派克某種程度上向我介紹了一個概念,我甚至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詞—『在想像之中進行的跨文化詮釋』(intercultur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midst of imagination),應該可以直接放進韋伯字典了」。
丹佐在片中飾演素有「業界最敏銳耳朵」之稱的音樂傳奇人物,卻意外成爲綁票勒索的目標,被迫面對一場攸關生死的道德抉擇,他認爲詮釋角色本身並不難,真正發人深省的是其中的掙扎:「當你在這個行業一路往上走,你會收到許多邀約在演員生涯中,你常常必須做出妥協。報酬再誘人,也意味着犧牲,這就是掙扎所在。但我從未遇過像片中那樣高風險、甚至關乎孩子生死的選擇,所以很慶幸這只是部電影。」
《上流×下流》改編自日本大師黑澤明1963年經典作品《天國與地獄》,故事背景從戰後日本移至現代紐約,史派克李強調,這是一部「重新詮釋」而非「翻拍」:「當你重新詮釋某個作品時,你會做出改變。我們對偉大的黑澤明風格懷着最大的敬意,但翻拍是不可能的。那部電影是戰後日本的1963年,我們的故事是現代紐約市,這就是爲什麼這是重新詮釋,不是翻拍。」
此外,談到片中涉及人工智慧(AI)創作音樂的議題時,史派克李直言:「我不反對這樣的技術,但當涉及藝術時,機器沒有靈魂,而人類有,正因如此我們能創造偉大作品。」他進一步質疑:「爲什麼美國編劇工會開始制定規定,禁止製片廠使用AI劇本?學校裡學生用AI寫論文,他們如何學習?所以當談到藝術時,我會劃下界線。」
丹佐華盛頓則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200年前人們用同樣的語氣談論收音機,之後又輪到電視。時間在前進,技術就是技術,但關鍵在於我們有靈魂、有心,我們會受傷,能根據痛苦做出反應和創造。我不知道機器是否能做到。」但他也和史派克李同樣認爲:「藝術不只是模仿。你必須感受它或被某些東西感動。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已經弄清楚了,我們或許還在嬰兒階段,但靈魂與感動,始終是人類的專屬力量。」《上流 ×下流》已在Apple TV+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