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8000元,招不到村長!在這裡,已經沒人考公了
我國考公人數,規模再上新高,上岸激烈程度堪比“萬人過獨木橋,九死一生”。
據統計,2025年我國考公人數已達341.6萬人,較往年上升了近40萬人。
自疫情到來後,無論是985/211畢業生,還是曾在私企拿幾十萬、幾百萬工資的職場精英,大家似乎都看透了人生,紛紛加入考公大軍。
未來幾年,我國“考公熱”只會更加白熱化。然而,反觀鄰國日本,考公卻顯得冷冷清清。
今年,日本47個部門招聘,竟有45個部門未招滿,沒人報考,人數再次降到最低,可謂考公“寒潮”。
要知道,1990~1999年間,日本也曾經歷過與中國相似的考公熱,只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日本一步步走到了考公遇冷的境地。
照日本這面“鏡子”,我國未來的考公是不是會再次上演和日本一樣的考公史,公務員會不會不“吃香”了?
事實上,自2012年達到峰值後,報考日本公務員的人數已經連續13年下滑。
數據顯示,報考綜合職位的人數從2012年的2.3萬人減少到2023年的1.4萬人,10年減幅爲40%。
一般崗位報考人數也是連續3年下降,去年更是減少了7.9%。
爲扭轉報考遇冷的局面,日本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比如把公務員工作時間調整爲“上四休三”。
然而,這項令不少我國人心生羨慕的政策,卻在日本國內遭受阻力。
《日本經濟新聞》的採訪中,有57%的被採訪者反對這一政策,支持者僅有37%。
除了縮短工時,日本還連續3年給公務員漲薪。
按現行匯率折算,公務員平均一年工資比全日本勞動人口一年人均工資要高出10萬元人民幣。
令人意外的是,面對如此“高薪”,日本頂尖大學許多要就業的學生卻不爲所動。
2024年,選擇公務員職位的大學人數降至189人,佔比僅9%,延續了下降趨勢。
回望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考公熱”卻風靡全國。
那十年間,考公人數連續激增,前五年,就漲了近一倍。
彼時,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股市暴跌,裁員潮此起彼伏,企業倒閉頻發,大學生就業率直線下滑。
爲了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大量人羣涌入考公大軍,尋求這一穩定職位。
那時,日本公務員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香餑餑”。
部分地方公務員工資甚至超過1000萬日元,比一些三菱、豐田等名企工資還要高;在相親市場,只要說明公務員信息,相親成功率據說能提升40%。
如此“吃香”,公務員工作自然“一位難求”。
1996年,某些職位的競爭更加激烈,平均達到101個人競爭1個職位的現象,落榜者中不乏東京大學的高材生。
同時,考公的火爆也帶動了相關培訓產業的繁榮。
東京大學校園內一天能舉辦超過30場公務員備考講座,法學部學生幾乎全員參與,相關輔導書籍經常脫銷。
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昌弘在其著作中也描繪了當年的情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幾乎每個有志於此的學生都會自費投入公務員備考。
回顧日本考公史,從“烈火烹油”到“門庭冷落”,不禁令人唏噓,更難以置信:“鐵飯碗”竟也會遭人冷落?
有人會好奇,日本“鐵飯碗”爲何不是畢業生的首選了?
首先,經濟回暖,日本企業加薪,體制卻降薪。
實際上,自21世紀初起,由於財政壓力,日本公務員體系經歷了持續降薪的過程,從鼎盛時期的約1000萬日元減少至如今的約684萬日元。
甚至有公務員爲維持生計兼職開網店、寫小說,更誇張的是,還有公務員去偷東西,下班後去酒吧“陪酒”等。
相反,隨着日本經濟的緩慢復甦,企業利潤增加,從2020年起,日本很多企業開始漲薪,尤其2024年,企業漲薪來到歷史最高,平均調薪率達到5.28%。
不少大型企業漲幅超過10%,豐田、三菱等巨頭更是開出千萬日元的優渥薪水。
面對日益縮水的薪資差距,許多大學畢業生自然更傾向於選擇薪酬更具競爭力的私企。
其次,日本體制工作負荷量巨大,盛行加班。
據統計,9.1%的公務員每月加班超100小時,30%公務員超80小時。
一個心酸的現象是,只要是辦公的地方,就會燈火通明,被戲稱爲“不夜城”。
一位前女性公務員曾透露,她曾連續兩年每天從早上八點半工作到凌晨一兩點。疲憊時只能在衛生間休息十分鐘,就得立刻返回工作崗位。
總計下來,每月加班時長多達135個小時。後來,由於支撐不下去,只能被迫離職。
相比私企每月小於10小時加班時長,日本公務員就有點過度剝削員工。
最後,日本年輕人數連年降低,“蛋糕”越分越小。
據日本統計,2022年,22歲人口僅餘124.7萬;預計2025年,18歲成年人口將跌至109萬。
日本年輕羣體規模連續44年萎縮,較90年代高峰期近乎腰斬。
人口逐年下跌,但日本公務員招聘需求卻增大了,從2012年到2021年,公務員招聘職位增多了172%。
要知道,年輕人數蛋糕就那麼大,每個行業都去分一點,公務員職業自然會分得少一點。
未來,隨着日本年輕人數的變少,公務員招聘形勢只會更加嚴峻。
看到日本考公寒潮,衆多國人不禁想到我們自己。
想要了解中國考公趨勢的變化,參考同爲東亞發達國家的日本在公務員政策上的歷史變遷,無疑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無論向哪邊過度傾斜,往往容易引發新的矛盾。
這就不難理解,當年日本考公的過度“狂熱”,最終幾十年後遭遇了危機。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爲解決經濟危機難題,日本大舉投錢基建來緩解經濟壓力,從而增加了地方部門收入。
地方公務員的待遇也隨之升高,達到千萬日元級別,這成爲當時考公熱的重要推手。
然而,由於基建開支太大,中央部門卻要面臨巨大的債務壓力。1996年,日本所欠國債達到244萬億日元,接近GDP的50%。
財政困境緊迫,日本不得不砍下第一刀:大規模解僱非正式僱員。
到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日本中小企業與部分銀行接連關門,日本不得不調整政策,暫緩基礎建設,轉而幫扶中小企業。
但這又帶來新的問題:基礎建設暫緩導致地方部門沒了收入,不少地方部門甚至陷入發不出工資的窘境。
緊接着,第二刀落下:日本整改公務員薪酬體系。
1999年起連續五年降薪,至2003年人均年薪縮水大約16.3萬日元,實際收入較90年代峰值暴跌約40%。
再看如今日本公務員一年的薪水,已經降到470萬日元,不足巔峰1000萬日元的50%。
回看我國的發展路徑,不難發現與昔日日本相似的影子:大搞基建,暫緩基建,扶持中小企業等。
日本公務員“失落三十年”的起點,恰是經濟增速換擋與少子化加深的疊加期,這與當前中國人口、經濟雙轉型高度相似。
雖說兩國是不同的政策經濟文化體系,但對於當下考公人來說,未來公務員是不是依舊“吃香”,確實應該打個問號。
另外,最新消息,越南裁掉2萬個公務員崗位,未來還有10萬個鐵飯碗被砸碎。
這些不僅僅代表勞動力市場的局部變化,更是社會結構轉型的深層信號。
未來,你還會繼續考公嗎?
參考資料:
新浪財經 《日本考公熱正在退潮:報考人數創12年新低,年輕人“不願加班”》
環球時報 《日媒:報考人數持續下降,越來越多日本人不願當公務員》
虎嗅 《從狂熱到寂滅:日本全民考公30年》
時代週報 《日本考公熱正在退潮,報考人數創12年新低》
華夏時報 《計劃招錄3.97萬人!2025年國考熱持續,公考三巨頭格局漸穩硝煙瀰漫》
作者:少卿
編輯:柳葉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