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銷不過萬!智己汽車,能否靠大電池增程翻身?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還在加劇,但是市佔率還在提升。

根據乘聯會統計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名車企合計市場份額達85%,較去年同期提升7個百分點。

從目前來看,在強者恆強的背景下,二線品牌想要實現突圍將愈發艱難。

作爲上汽集團重要的子品牌,近年來智己汽車走得並不順利。

銷量統計,7月份智己汽車交付量爲7027臺,雖然同比增長17%,但對於一萬輛的關口,還是有部分差距。從銷量排行榜來看,7月份智己汽車已經被擠出頭部陣營,和第一名交付量破5萬輛的零跑汽車更是相差甚遠。

實際上,7月銷量只是智己汽車長期銷量低迷的縮影。截至7月份,智己汽車年內累計交付量僅有25955輛,平攤下來月交付量還不足4000輛。另外,在過去的2024年,智己汽車的總交付量爲65,505輛,按照目前的交付情況來看,今年智己汽車的交付量大概率將出現下滑。

努力"突圍"

智己汽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上汽集團籌備的全新電動智能汽車品牌項目——L項目。

在上汽集團內部,L項目被視爲"一號工程",可見智己汽車起點有多高。另外,籌備階段時任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親自掛帥,足見重視程度。

2020年11月,上汽集團、浦東新區以及阿里巴巴集團三方共同簽約,上汽集團的"一號工程"L項目被正式定名爲"智己汽車",其中的"智"取義智慧,軟件能力上的大幅革新將成爲這個新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按照規劃,阿里巴巴集團將負責智己汽車的車聯網系統和新零售支持,上汽集團則負責提供三電核心技術、智駕技術及五大創新中心資源,一邊是互聯網大廠,一邊則是傳統造車巨頭,智己汽車的前景十分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智己汽車的創始輪融資高達100億元,如此高的融資金額,更是讓智己汽車成爲國內首個創始輪即達百億量級的汽車科創公司;此後,智己汽車又陸續融資,僅2022年8月,智己汽車在獲得交通銀行、上汽集團、工銀投資等投資方的融資後,估值已經達到近300億元。

不過,造車這件事,並不是看誰的背景硬、誰的融資多就能成功的,智己汽車自然也不會例外。

2022年3月,智己汽車的首款量產車智己L7在上汽臨港智能工廠投產,定位高端純電轎車,這款車的首批量產車型L7 Pro售價爲40.88萬元,緊接着在4月,智己L7 Dynamic上市,售價爲36.88萬元。智己L7的價格不僅刷新了上汽集團自主品牌的最高售價記錄,還與BBA等豪華車品牌的價格相當。不過,智己L7的市場表現沒有達到預期的熱度,從2022年6月開始交付到2022年12月,其累計交付僅5000輛。

面對銷量壓力,智己汽車不得不選擇降價促銷。2022年12月,在2023款智己L7上市時,其入門價下調了3萬元,定爲33.88萬元起;到了2024年2月,2024款智己L7的入門價再次下調,這次直接降到29.99萬元起,相比2022款總共降價了7萬元。然而,智己L7多次的降價促銷並未帶動智己L7銷量回升,比如在2023年的1到3月,智己L7交付量僅爲278輛、242輛和29輛,銷量表現相當慘淡。

首款車型"折戟"後,2023年2月智己汽車旗下的第二款量產車型——智己LS7正式上市,售價30.98萬元至45.98萬元,但表現同樣不算理想。

不得已下,智己汽車推出了售價更低的智己LS6,價格從原來的高位直接降到22.99萬元,並提供限時補貼優惠,但銷量同樣也是高開低走;2024年,智己汽車推出了第四款車型——智己L6,並以19.99萬元起的優惠價和21.99萬元的官方指導價上市,雖然價格打到了20萬之下,但"爆單"的情況並沒有出現,智己L6全年的累計交付量爲23705輛,雖說是銷量表現最好的一款產品,但表現跟預期還是有很大的出入。

押注大電池增程技術

進入2025年後,智己汽車再度陷入銷量困境之中。

根據最新銷量數據,7月份智己汽車的交付量爲7027臺,雖然同比增長17%,但仍在1萬輛"生死線"下。

拉長週期來看,截至7月份,智己汽車年內累計交付量僅有25955輛,平攤下來月交付量還不足4000輛。要知道在過去的2024年,智己汽車的總交付量爲65,505輛,按照目前月均還不到4000輛的交付情況來看,2025年智己汽車的交付量大概率將出現下滑,情況不容樂觀。

實際上,雖說是上汽集團的"親兒子",但面對不爭氣的智己汽車,上汽集團的耐心或許有限。今年2月,上汽集團高調宣佈將和華爲開展合作,共同打造新品牌"尚界"。據媒體報道,尚界作爲耗資60億元、擁有5000人專屬團隊的新項目,首款車型定價20萬元級,直指中端市場,4月份尚界整車生產和電池配套項目正式落戶臨港新片區,項目投產後,上汽臨港基地整車年產量將提升至 28 萬輛。

對於智己汽車來說,如果尚界推出後不能大賣還好說,一旦大賣,其處境將變得十分尷尬,被降級甚至被合併也並非不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銷量成爲智己汽車當下最爲重要的目標,而從近期發佈的"恆星"超級增程系統也可以看出智己汽車對於提升銷量的急迫。

資料顯示,"恆星"超級增程系統擁有"大電池、超快充、低油耗"的特點。大電池方面,"恆星"超級增程系統配備66kWh增程專屬電池,純電續航450km,比特斯拉Model 3入門版電池更大;超快充方面,"恆星"超級增程系統配備800V高壓平臺,峰值充電功率268kW,15分鐘補能310km;低油耗方面,"恆星"超級增程系統配備搭載Zephyr 1.5T增程器,虧電油耗僅5.32L/100km,綜合續航達1500km。

從用戶需求來看,這套大電池增程技術,確實能解決增程用戶的痛點。智己研發團隊調研發現,老增程車用戶大多一週需充電2~5次。若無家用充電樁,頻繁外充帶來額外負擔;若不充電使用,虧電狀態下的增程車則"電感全失",暴露出抖動、油耗高等問題。按照智己汽車聯席CEO高煥的說法,"450公里的純電續航,能夠滿足超92%新能源用戶的城市通勤場景。"這意味着用戶只需每週充電一次,即可基本告別加油站。

誠然,大電池增程確實有一定的顛覆性,但智己汽車想要藉此"起死回生"難度很大。一方面,目前增程市場高速發展期已經過去,根據惠譽發佈的2025年《中國汽車與電池市場一季度報告》,純電動汽車銷量較2024年第一季度的低迷水平反彈45%。插電混動汽車銷量亦保持63%的高速增長,而增程電動車的銷量僅微增3.5%。在目前純電技術越發成熟、充電設備越來越完善的背景下,可以預見,增程車型未來的需求會進一步下滑。

另一方面,大電池增程技術本身其實存在結構性矛盾。例如,大電池雖然能帶來長續航,但66kWh大電池不可避免地帶來整車重量增加,影響能耗表現。另外,大電池增程的定位也非常尷尬,對充電便利的用戶,純電動車更爲合適;對無充電條件的用戶,傳統混動可能更實用。實際上,在新能源汽車時代,純電纔是最終的解法,增程只不過是在充電設備還未完善情況下的過渡路線,智己汽車將賭注壓在大電池增程上,效果還需繼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