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氣候與文明?拓展看待歷史的視野
《地球之路:人類、氣候與文明的未竟故事》名人推薦:寫歷史以及「有歷史」的人不會只在「全球北方」,即歐洲與北美洲那些相對富裕的社會。 黃金屋隨手翻:工商書房 https://bit.ly/47GXsQN 圖/聯經出版社提供
暌違近十年,梵科潘以《地球之路》迴歸。這一次,他要說的是各種意義的全球史。他的全球就真的是「地球」,而這個「全球史」就是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在英文版長達七百頁,中文版六百多頁(另外有兩百頁的註腳,放在出版社網頁上)的篇幅中,梵科潘的聲音更加宏亮,語調也更爲激烈,如同隆隆的鼓聲與吉他riff:「我一直想揣度,我們怎麼會走到彷彿懸崖邊緣的地步,讓我們物種,以及一大部分的動植物世界,面臨未來存亡關頭?」
即便《地球之路》的時間尺度是四十五億年,空間尺度就是地球,作爲一個歷史學者,梵科潘還是爲人類留下絕大部分的篇幅。《地球之路》的第一章是「太初世界」,涵蓋了四十五億年前至西元前七百萬年。從第二章開始,梵科潘就開始說明「我們物種的起源」,即約西元前七百萬年至前一萬兩千年,再一路往下,走過「最早的城市」、「草原的前沿」、「帝國的黃金時代」、「中世紀溫暖期」、「小冰河期」、「工業與自然世界」、「重塑全球環境」再到最後的「瀕臨生態極限」。透過二十四個章節,梵科潘帶給讀者一個波瀾壯闊的氣候與文明史。
爲何一位絲路研究者突然轉向至四十五億年的全球史?梵科潘表示,在撰寫本書時,他有三大目標:一、把氣候「擺回過去的歷史當中」;二、勾勒人類與自然界互動的千年史;三、拓展看待歷史的視野─他的意思是,寫歷史以及「有歷史」的人不會只在「全球北方」,即歐洲與北美洲那些相對富裕的社會。他也批評,歷史學家過於強調城鎮、國家與官僚等,這導致大部分的歷史是由都市人所寫,供都市人閱讀,重點也在都市人的生活,這就導致「我們看待過去、看待周遭世界的角度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