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領3萬退休金的奶奶,活得比有錢人還幸福!她的生活哲學點醒所有人
真正的富足來自低期望值創造的「心理財富」。無論過奢華或簡樸生活,能說出「這樣就夠了」就是幸福。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王貞懿 編譯
我們總想着擁有新房子、奢華生活就會更快樂,但其實真正渴望的是「滿足感」。暢銷書《花錢的藝術》作者哈蒙德(Morgan Housel)研究6位億萬富翁後,發現一個驚人真相:沒有一人比他月領3萬元臺幣退休金的祖母更快樂。
祖母的生活極其簡單:在小花園裡種花、到圖書館借書閱讀。但她是哈蒙德見過最快樂的人之一。秘密在哪?「她擁有的很少,但想要的更少。」
這呼應了哈佛教授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提出的「滿足感公式」。多數人以爲滿足感等於不斷增加擁有的,但真正的公式其實是:
滿足感 = 你所擁有的 ÷ 你想要的
無論成就多大、賺多少錢,滿足感總是轉瞬即逝, 因爲成就帶來的興奮最多持續一個月,然後我們就伸手抓下一個目標。所以,換句話說,管理慾望(降低分母)比追逐財富(增加分子)更容易掌控——因爲擁有越多,往往想要的也跟着增加,讓滿足感依然原地踏步。
活得比富人更富足的五個關鍵心法:
1. 欣賞平凡之美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建議一位沉迷富人生活的年輕人,去欣賞畫家夏丹的作品——他畫的都是日常場景:食物、動物、自然。重點是珍惜眼前所有,而非執著於得不到的夢想生活。
2. 最快樂的人不是最富有的,而是最知足的
有些快樂的人過着物質豐富的生活,但富足的關鍵不在於生活方式,而在於心態。哈蒙德觀察:「我認識最快樂的人,都是最知足的。不一定是最富有、最健康或最成功的,而是能說出『我對擁有的感到滿意』的人。」
3. 渴望得不到的東西,只會突顯你現在不快樂
哈蒙德提出「慾望階層」:不想要也沒有的東西,你不會去想;想要且擁有的,可能感覺還好;想要但沒有的,會讓你有動力;但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會讓你發瘋。
「越早能環顧四周說『這樣就夠了』,就越早意識到自己一直都很富有。」
4. 低期望值創造「心理財富」
爲什麼億萬富翁不如一位退休奶奶快樂?「她的低期望給了她滿足感,這成爲巨大的心理財富來源——而這是世界上一些最富有的人所缺乏的。」
心理財富來自適當的期望值,這是金錢買不到的。
5. 快樂公式:現實-期望值
哈蒙德總結:「人生所有的快樂,就是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擁有一切卻想要更多的人,感覺比擁有很少但別無所求的人更貧窮。重點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是否滿足。「你可以擁有豪宅、名車、享受奢華假期——並對這一切感到滿足。這可以是很棒的人生。」
關鍵在於認識到:幸福是「沒有任何東西缺失」的狀態——無論你過着什麼樣的生活。
資料來源:CNBC、The Atlantic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AI狂潮臺股飆新高!你該信黃仁勳的樂觀,還是巴菲特的警告?
Nike、Hoka、Saucony都在搶這塊泡棉:誰能造出最強跑鞋?
一檔ETF解決所有投資焦慮:爲什麼年輕人應該直接買VT
越早覺察存越快!能守住錢的人,從不在「這5個時刻」花錢
月領3萬退休金的奶奶,活得比有錢人還幸福!她的生活哲學點醒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