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綠電綠證市場領跑全國,一季度交易量佔全國近四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典馳 深圳報道
近兩年來,隨着綠證制度加快完善,我國已構建起全範圍覆蓋、全週期閉環、全過程透明、全環節高效的綠證制度體系,綠證代表綠色電力消費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5月12日,“中國綠證:暢行中國 走向世界——綠證走進粵港澳大灣區”活動在深圳舉行。
綠證被譽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的“身份證”,也是企業能源轉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承諾書”,既是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通行證”,也是企業增加綠色收益、提升形象和產品競爭力的“增值卡”。
中國綠證制度從2017年開始實施,經過不斷健全完善,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建檔立卡、綠證核發、綠證交易、綠證應用、綠證覈銷”的全生命週期溯源管理體系,推進綠證各項管理規範化、科學化。
近兩年,粵港澳三地的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協同發力,成爲全國綠色電力消費的重要增長極。
會上,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萬勁鬆透露,今年一季度,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綠證交易突破1億張,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三,綠證綠電交易合計接近1300億千瓦時,超過前兩年的總和,粵港澳大灣區綠證市場活躍度領跑全國。
“粵港澳三地綠證綠電累計交易1329億千瓦時,年均增速10倍。2024年交易量4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倍。今年一季度粵港澳三地達到7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倍,佔全國同期39%。”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總法律顧問兼合規官張巧玲表示。
其中,今年第一季度,深圳市綠電交易電量8.83億度,同比激增233%,約佔廣東省綠電交易電量的31%,穩居全省首位。綠證交易量1033萬張,摺合綠電103.3億度,交易量排名南方區域(指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五省區)各地市第一。
據瞭解,企業購買綠證用於綠色電力消費,企業購買後可用於支撐大型賽事等活動,形成品牌效益,支撐打造綠電工廠、綠電園區等,提高企業產品綠色競爭力,推動企業納入ESG報告信息披露和社會責任報告,體現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
另一方面,綠證擁有核算電力消費,包括跨省、跨區,綠證用於能耗覈算與消納責任權重銜接,考覈省級消納權重,電解鋁等行業綠色電力消費比例覈算,已經做好與碳雙控制度銜接,爲碳排放覈算、碳足跡計算等提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綠電採購模式多樣,供需結構也進一步優化。粵港澳三地82%的綠電來源於跨省全國範圍內的清潔能源。這些來源主要包括雲南、甘肅、內蒙、新疆等西部和北部可再生能源豐富的省份,綠證也成爲企業實行靈活的節能降碳重要手段。
其中,綠電交易中長期購電協議佔比高,其中廣東以PPA形式簽訂的長期購電協議佔比81%,粵港澳地區的綠色電力消費主要源於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初步形成多元供給格局。
從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的數據可以看到,2024年綠證交易價格均價2.7元/個,最低1.1元/個,最高12.8元/個。今年4月,綠證市場均價維持在0.9-3.4元/個區間,均價1.8元/個。
張巧玲表示,價格波動受電源類型、區域分佈、核發區域和補貼政策影響,其中市場供需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着國家層面綠證價格指數的研究和推進,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將更趨完善,爲企業採購提供更科學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