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2兆經濟總量首超紐約、舊金山 與東京灣並列全球第1

《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2025)》指出,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以14.79兆人民幣的經濟總量,首度超越紐約與舊金山兩大灣區,與東京灣區並列全球第一;圖爲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新華社)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發佈《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2025)》,指出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以14.79兆元(人民幣,下同,約2兆美元)的經濟總量,首度超越紐約與舊金山兩大世界級灣區,與東京灣區並列全球第一梯隊,成爲全球最具經濟活力與創新力的區域之一。

綜合明報、中新社報導,藍皮書顯示,大灣區「9+2」城市羣去年經濟總量約合2兆美元,分別高於紐約灣區的1.8兆美元及舊金山灣區的1.38兆美元。不過,在人均GDP方面仍有差距。大灣區人均GDP約16.9萬元(約2.3萬美元),其中內地九市爲14.5萬元,香港爲5.41萬美元,澳門7.32萬美元,均低於紐約(8.8萬美元)及舊金山(9.9萬美元)。

創新力則成爲大灣區超車的關鍵。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羣首次超越「東京─橫濱」,居全球首位。2024年大灣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3.6%,超過舊金山(3.5%)與東京(3.1%)。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八年全國第一,去年得分58.64,領先江蘇3分多,創近五年最大差距。

報導指出,高新技術產業成爲推動經濟的重要引擎。廣東省高新企業總數突破7.7萬家,佔全中國14.3%;企業研發投入佔比87.6%,遠高於全中國平均。去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500億元,按年增長18%,佔全國23%。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AI)與機械人產業領跑全中國。藍皮書指出,廣東AI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億元,企業逾1500家,工業機械人年產量24萬臺/套,增長31.2%,佔全國44%,連續五年居首。全球約38%人形機械人供應鏈企業在中國,其中57%集中於大灣區,使其成爲中國AI與機械人產業鏈最完整、應用場景最豐富的區域。

在外貿表現上,大灣區同樣展現韌性。2024年內地九市外貿進出口總額8.75兆元,增長10.1%;香港與澳門出口貨值分別增長8.7%與1.1%。截至去年底,廣東登記外商投資企業21.5萬戶,其中九成集中於大灣區內地九市,港澳投資企業佔比逾59%,港澳仍是廣東最大境外投資來源地。

藍皮書亦提醒,大灣區製造業正面臨「兩端擠壓」:低成本地區分流訂單,歐美技術封鎖則限制產業升級。報告指出,大灣區須在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上加速突破,以長期投入換取自主創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