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學/數學與文學

示意圖/Ingimage

數學與文學在某些人心中,彷彿是光譜的兩端,完全不相關,甚至互斥。但真的是這樣嗎?

這兩句話分別出自於名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與科學家愛因斯坦。我們可以看見,原來數學跟詩這兩端,是像莫比烏斯環一樣連結,都是用來表達想像力、抽象的語言。「數學詩」是一種很有趣的創作手法,將數學名詞融入詩的創作。這種運用你其實早就聽過,例如「規矩」的典故是: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規」是在數學課畫圓用的圓規,「矩」則是畫直線、直角的工具。孟子以必需使用工具才能精準畫出數學形狀,譬喻做事要有標準和原則。

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或感受到某些東西。事物本身存在那裡,我們會想試着把它描述出來。可以是很直覺的去描述,比方說看見了樹,便說:「有一顆不高的樹,因爲秋天到了,葉子有些稀疏。」

但如果用數學的話語來描述樹的樣貌,就可能是:

「有一顆約1.6公尺高的樹,在50公分的地方第一次分岔,之後依循着費波那契數列1,1,2,3,5長出不同數量的枝枒,正值秋天,葉子只剩下37%。」

如果是詩人,可能會說:

「秋天,樹葉一片片落下/像慢動作的雨/枝頭被留下光禿禿的,伸向/靜止而寒冷的天空。」

你大概可以感受,詩跟數學都在描述,但就像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詩比較適合描述情感,數學則擅長描述精準的現象,是一種「可重複」的描述。意思就是,如果我今天想要在另一個地方打造一株一模一樣的樹,那我一定需要數學把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清楚。

所以,數學跟詩看起來不一樣,但如果退後一步,你又可以發現他們的共通之處。這也就像我們常說的,計算只是數學的一小部分,數學其實是語言,是一種有別於中英文這樣自然語言的,另一種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