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吃越餓、越累越胖 醫揭「隱形致胖因子」害代謝失控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變胖是身體代謝退化、荷爾蒙失衡的「初老」警訊。圖/報系資料照
35歲林小姐任職科技公司行銷主管,長期加班、外食、睡眠不足,近期發現體脂率從25%升到33%。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這並非單純變胖,而是身體代謝退化、荷爾蒙失衡的「初老」警訊,提醒現代人肥胖往往是生理、心理與精神靈性層面綜合失衡的表現。
林小姐過去因工作壓力大、三餐外食,加上長期缺乏運動,使體重與體脂逐漸上升。起初她以爲只是吃多動少,直到連平日愛穿的西裝裙都緊繃,才驚覺問題嚴重。就醫檢查醫師提醒她代謝已退化、睡眠品質不佳、壓力指數偏高,若持續忽視,未來恐引發慢性發炎與內分泌失調。
楊聰財表示,「初老」並非年齡現象,而是身體向心靈發出的求救信號。當代人長期暴露於環境荷爾蒙、加工食品與慢性壓力之中,導致代謝功能下降、脂肪囤積、能量循環紊亂。常見致胖因子包括塑膠容器中的雙酚A(BPA)、人工甜味劑及防腐劑等,會干擾胰島素與瘦體素功能,使人越吃越餓、越累越胖。
他指出,壓力與焦慮是現代社會的「隱性肥胖」來源。當焦慮、失眠或憂鬱持續存在,體內皮質醇上升,脂肪容易囤積於腹部;此外,大腦爲了獲得暫時快感,會促使人攝取高糖高脂食物,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生理與心理因素,楊聰財也提醒,肥胖有時是靈魂的保護層,內在若感到不安或缺乏愛,身體會以脂肪築起保護牆。唯有學會傾聽身體、練習靜心與感恩,讓能量重新流動,身心靈才能回到平衡狀態。
楊聰財提出「十大減重心法」,包括減少塑膠製品使用、多吃原型食物、修復腸道菌叢、放鬆冥想與良好睡眠、保持運動與流汗排毒等。這些日常習慣可幫助重啓代謝、穩定情緒,恢復健康節奏。
楊聰財強調,真正的減重不是減脂肪,而是恢復平衡,當身體代謝正常、情緒平穩、生活有節奏,脂肪自然會被燃燒,他也呼籲,別把減肥當作對抗身體的戰爭,而要視爲與自己和解的契機。「體重上升不可怕,它只是提醒我們該停下腳步,回頭照顧那個被忽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