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為何不香了?過往盛況不再 如今中秋送禮早已換主角

今年中秋月餅的銷售情況,依品牌之不同而有人潮熱絡(如圖),及乏人問津兩種截然不同的對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5/09/30 張義宮攝影)

秋意漸涼,中秋節快到了!還記得小時候的月餅,總是裝在一個透明的八角型盒子中圓圓的月餅中間,再塞一些裝飾點綴,當時的口味沒有現今多樣與繁雜,傳統的口味如五仁、棗泥、豆沙蛋黃、咖哩肉燥、蓮蓉蛋黃等,而當年的月餅店家如香港的美心、超羣、奇華餅家、馬來亞餐廳、蘇州彩之齋、上海老大房等餅店,可是愈到中秋愈難買到。

【推薦閱讀】 愈到中秋愈難買到!「超羣西餅」在臺熱賣卻突然歇業 百年老店郭元益糕餅 掀起漢式喜餅風潮打敗港式喜餅

在1980、1990年代,當時一顆180到200公克的廣式月餅,單顆要價160至200元,要價不斐,但只要中秋一節,就是家戶贈禮的最佳禮品;只是高糖、高油的廣式月餅,一顆吃下去熱量爆表,一顆185克的月餅熱量就高達810大卡,需慢跑33圈操場纔可消耗完熱量,不止是有代謝疾病的老人家敬而遠之,就連一般健康的成人也敬謝不敏。

隨着健康飲食的風潮盛行下,代表中秋節的月餅變成只是一個送禮的形式,廣式月餅不但愈做愈小顆,甚至逐漸被其他商品如蛋黃酥、鳳梨酥、銅鑼燒等商品取代。

大約在50年前,一般消費者買月餅多半隻是爲了應景。由於月餅並不是營養食品,加上過節氣氛逐漸淡薄,銷售情況一年比一年差。除了公司行號會在中秋節送月餅之外,一般人已經不太會主動購買,讓月餅逐漸失去市場。

隨着商品種類日益多元,中秋送禮也不再侷限於月餅,高糖高油的傳統月餅逐漸被其他商品取代。過去常見的五仁、廣式雙黃蓮蓉、棗泥等超油超甜口味,已不受青睞;反而是蛋黃酥、鳳梨酥、烏魚子酥等新式點心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