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600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投資者如何應對?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宣佈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2025年開年以來共有約7000款理財產品終止,其中提前終止的產品數量約爲600款,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在淨值化時代背景下,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現象越來越普遍。作爲理財投資者,遇到購買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好事還是壞事?投資者如何應對?

爲何提前終止?

近日,包括中銀理財、中郵理財、民生理財、甘肅銀行、大同農商行等紛紛發佈公告,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例如,民生理財發佈公告稱,由於該產品所投資的資產提前終止,爲保護投資者權益,該公司決定於2025年2月28日提前終止民生理財玉竹固收類一年半封閉216號理財產品。

所謂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是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對一些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在約定期限還沒到時就提前終止,或者是對一些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不再繼續運作的情況。

對於近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軾剡分析認爲:“部分結構性產品達到了敲出條件或實現了止盈目標收益率,也有部分產品系理財公司根據市場情況或產品存續規模過小等原因進行了提前終止。”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大概分爲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底層資產提前到期;二是市場行情影響投資策略;三是理財規模過小;四是觸發提前終止條款。

因此,投資者投資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不一定是“踩雷”,還可能是提前將收益收入囊中。

例如,日前中銀理財宣佈多款產品提前止盈。這些產品預先設定止盈目標,在產品運作滿足一定時間要求後,達到目標收益時止盈,產品提前終止並進行兌付。

投資者需理性看待

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會給投資者帶來哪些影響?

光大銀行方面表示,資金提前解鎖閒置,投資者計劃可能被打亂,投資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增加。

“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系權益市場的上漲推動結構化設計達到提前終止條件,也有可能向投資者傳遞出權益市場向好的信號。”黃軾剡表示。

對於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多家理財公司發聲表示,投資者需理性看待。

廈門銀行方面提醒投資者,大多數理財產品具有提前終止相關條款,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應仔細閱讀產品合同,瞭解相關條款,理性投資。一般情況下,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會經過產品管理人的審慎評估,是以投資者利益爲優先出發點而作出的決定。

黃軾剡建議投資者:“一方面建議及時關注理財產品管理者發佈的公告,及時調整自身投資安排;另一方面建議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審慎開展理財投資。”

而對於理財管理機構而言,渤銀理財方面表示,長遠角度看,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對於理財公司是一種自我進化的體現,針對一些投資策略或產品設計並不符合未來市場環境的理財產品,應該及時作出調整。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記者:“理財公司需要積極提升投研能力,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爲投資者創造價值,同時也要引導教育投資者,讓其明確理財投資不同於存款,投資有風險,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符合市場規範,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投資經驗、投資能力等理性開展理財投資。”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