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中國文化的國潮設計之美,如何驚豔世界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審美觀念,有一種美,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熠熠生輝,那就是中式對稱美。
對稱之美,已然融入中國人的風骨,它既優雅又莊重,沉穩而不失踏實。中式對稱,不僅是美學理念,更是一種精神追求。
自古以來,對稱美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的藝術理念。無論是建築中的飛檐翹角、紅牆黃瓦,還是繪畫、詩歌、瓷器、楹聯、書法、圖章等,無不體現出對稱的和諧之美,彰顯出中國人獨特的陰陽平衡觀念。
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對稱美學的運用達到了極致,宏偉壯觀的宮殿、琉璃瓦片的檐頂,硃紅的城牆與漢白玉石階相映成趣,沿着一條子午線對稱展開。
△故宮|來源:unsplash
跟隨這條中軸線走進中國,從皇城宮苑到普通民宅,從羣體建築的規劃到一戶一室的佈局,從亭臺樓閣的設計到廳堂館舍的排列,對稱的元素無處不在,隨處可見。
這種莊嚴有序、和諧自然的建築風格,不僅是中式建築的核心特徵,更是從古至今一直傳承下來的美學理念。
古語有云:“夫美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從古至今,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追求對稱的美感。
古代女子服飾尤爲講究,一針一線都蘊含着匠心獨運的對稱美學。無論是衣襟的對摺,還是袖口的對稱,都透露出一種精緻與平衡。繡花圖案的對稱佈局,使得整個服飾呈現出一種和諧而富有層次的美感。這種對稱不僅體現在視覺上,更蘊含着一種內在的秩序與和諧,反映了古代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精緻態度。
對稱之美,不僅蘊含着美學的理念,還承載着東方文化的美好祝願。正如俗語所說:“好事成雙”,在中國文化中,成雙成對象徵着完整與和諧。因此,對稱之美也代表着圓滿和吉祥。
耳飾總是成對佩戴;器物上的圖案也偏愛對稱的佈局;在文學作品中,對仗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山對水、風對雨、花對樹、春光對秋色……”每一個對仗都反映了人們對圓滿的嚮往和對陰陽平衡的追求。對稱之美,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期待。
△過年燈籠成雙對| 來源:unsplash
中式對稱,美在一種平和而不失精緻的韻味,這與中國人內心深處對含蓄、簡約的嚮往不謀而合,正是中國人獨有的生活美學的體現。
中式對稱之美,絕非僅僅是視覺上的審美體驗,更是文化傳承與精神寄託的載體。它彰顯了中國人對和諧的不懈追求,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審美理念與哲學智慧。
自古以來,對美的追求一直是人類文化的永恆主題,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美學標準和定義。
東西方文化源遠流長,各自塑造了獨特的審美理念和美學體系。東方美學以中國爲代表,強調內在的精神美與意境美;而西方美學則起源於古希臘和羅馬,側重形式美與客觀美。
形式與功能構成西方設計的核心概念,而在中式哲學中,人、自然、天地,和而不同,交融共存,平衡貫穿其中,其本質是對比例的調和與掌控。不偏不倚的結構美學,是象徵之脊,又爲堅韌之樑。萬事萬物相輔相成,比例均衡有章,平衡的力量讓萬物渾然一體。
王朝設計承襲比亞迪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全新旗艦漢L、唐L以全新升級的設計語言,帶來煥然一新的中式美學體驗,引領東方美學的設計潮流。
在外觀設計上,漢L、唐L融入了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和哲學理念:
龍,不僅是華夏民族血脈之中的精神圖騰,同時也貫穿了這個古老文明數千年的發展與變遷。一直以來,王朝車型的前臉都以中國龍作爲設計靈感來源,莊重大氣,又不失靈韻。這次漢L唐L更進一步,採用全新升級的“LOONG FACE”龍顏美學設計語言,前臉的設計細節更加豐富,立體性更強,也更具辨識度。從“DRAGON FACE”到“LOONG FACE”,改變的遠非“龍顏”一詞的翻譯,更是王朝設計理念的一次進化,中國設計精神價值的一次躍遷。在中國汽車原創設計不斷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王朝網致力於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展現中國力量。
書法,作爲中華文化鳳冠上的明珠,是對漢字藝術的終極表達。顏筋柳骨,鐵畫銀鉤,翩若驚鴻,矯若遊龍,一撇一捺之間,盡顯平衡與和諧之美。漢L唐L的車身設計,以筆鋒作爲靈感來源,漢L側面修長的裝飾件源於“橫”,裝飾件燈光與前燈銜接,美得渾然天成;C柱飾件靈感源於“撇捺”,貫穿車身的標識,讓整車的視覺感受張力十足。而在唐L上,側面腰線配合一筆橫鋒,讓SUV本該具有的體量感、力量感呈現得恰到好處,讓整車霸氣十足。
瓷器,是中華文明的一張重要名片。用雙手感受泥土的顆粒,重組搗練,拉坯塑型,陶輪千萬次的旋轉中,柔軟的泥土在中國人的手中有了骨血。釉料浸泡、窯火燒製,瓷器在數千年的傳承中印刻下了屬於中國人的氣韻。比亞迪漢L、唐L從瓷器之中提煉色彩與質感,還原出定窯白瓷似銀類玉、龍泉青瓷層翠欲染、建窯建盞耀目華光的視覺感受。同時,色彩漸變的漆面設計,在還原窯燒過程中產生的自然釉色變化的同時,也賦予車身流暢而動感的視覺效果。
漢L、唐L燈組設計靈感源於中國文化中“方瞳”,唐李白《遊泰山六首》之二:“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方瞳的設計不僅具備中國文化的象徵意義,同時在與全新龍顏設計的配合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整體視覺感受更具辨識度、更具生命力。
在尾燈設計中,漢L、唐L分別對中國結尾燈設計進行系列性延展,漢L的尾燈名爲“鳳翎”,取形鳳凰羽翼的形態。“翎”爲羽翼中最長最堅硬的羽毛,寓意着堅韌的性格品質。唐L的中國結尾燈名爲“竹韻”,靈感取自中國傳統技藝中的編織工藝。“竹”在與中國人數千年社會生活的交融中,不僅以其實用性價值塑造了中國獨有的手工業器皿形態,也在與文學與藝術生活的交匯中,成爲了正直氣節、謙虛內斂等優秀品格的象徵。
漢L唐L的內飾設計,以“屋脊”這一在中國建築中極爲重要的意象展開,既取其形,又取其意。“脊”不僅是骨骼的主幹,更因其對身體的支撐作用,在文學上意化出精神支柱的含義。將其作爲漢L唐L內飾設計的靈感核心,結合立體3D切割形面的設計特徵,運用在整車架構和局部細節上,豪華典雅,大氣靈動。前艙主儀表面板採用竹木飾板融合形成的切割形面,形面簡潔乾淨,凸顯主題特徵。整體造型以明朗生動的型面和純淨典雅的色彩,勾勒出漢代明朗大氣與華美尊貴的時代風貌。
通過這些以東方美學與精神爲靈感源泉的設計,漢L和唐L不僅在視覺上呈現出和諧、平衡的美感,還在功能上確保了車輛的高性能和高安全性,這便是漢L、唐L的設計師——艾格的“大師之境”。
星河璀璨的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一代又一代前人對着萬物發問,他們在與其交感的同時,也在以各自的方式記敘着哲思,一筆一劃或是一樑一脊,人們將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器物的塑形之中,也將其藏於建築的構型之間。在磅礴厚重的文化底蘊中汲取靈感,漢L、唐L這兩臺全新車型,飽含着對於中國文化深厚底蘊的自豪。
悠悠華夏,千載傳續,比亞迪王朝始終堅持紮根世界東方,賡續中華文脈,從中式建築到書法瓷器,從車型命名到整車設計,在自己的土地上汲取靈感。
以汽車爲載體,傳承文明,以平衡爲思想,交融萬象。從形質與材質的運用,到文化呈現到意涵的表達,比亞迪王朝讓設計成爲千載文明的載體,賡續中華文化,讓世界與之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