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齊聚 共商超大城市自然災害精準防禦新路
人民網重慶4月9日電 (劉政寧、姚於)作爲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的超大型城市,重慶市如何更好地防範極端天氣、洪災、地災等自然災害?4月8日,重慶市氣象局舉行致災天氣數智融合預報預警重點實驗室學術工作會議,並通報介紹了致災天氣數智融合預報預警重點實驗室建設相關情況。
本次活動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談哲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宋君強,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的專家齊聚重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穆穆通過線上方式參會。
與會院士、專家與該實驗室參會代表聚焦區域高分辨率陸-氣耦合資料同化和集合預報、人工智能與數值模式融合、區域與局地雙向嵌套的混合架構智能預報大模型、強降水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關鍵技術展開了深入研討。
據悉,致災天氣數智融合預報預警重點實驗室由重慶市氣象局與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等相關單位共同聯合組建,旨在提高重慶應對極端天氣、洪澇、地質災害等重大風險預報預警能力。該實驗室自2024年8月揭牌運行以來,已成功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發佈2024年度實驗室開放研究課題6項,以及發佈了天資·12h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
談哲敏表示,該實驗室將發揮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推動區域地球系統數值預報、資料同化、人工智能應用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二是搭建科研與業務之間的橋樑,使基礎研究成果更高效轉化爲預報技術;三是促進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四是吸引更多青年氣象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爲科研成果轉化和減災服務提供人才支撐。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斌表示,實驗室將顯著提高重慶應對極端天氣、洪澇、地質災害等重大風險預報預警能力,推動重慶韌性城市建設,爲進一步探索符合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特點的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科技支撐。
重慶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實驗室將繼續圍繞人工智能和高分辨率區域地球系統數值模式在致災天氣預報預警方面的交叉應用開展技術攻關,可望突破區域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人工智能在致災天氣預報預警中的應用及其物理可解釋性等關鍵技術。同時,2025年還將升級發佈的天資·12h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2.0版本,實現逐小時更新未來12小時成渝地區1公里、1小時分辨率的降水、氣溫、風等氣象要素預報,並廣泛應用於超大城市運行治理、低空經濟以及危巖地災預警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