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鴻蒙正式發佈前的24小時

在距離原生鴻蒙的發佈不到24個小時的時候,最忙的不是這次發佈會的籌辦人員,而是那些希望以最完美的姿態在原生鴻蒙的首秀中亮相的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應用開發人員,他們在努力更新哪怕一條新的代碼……因爲自從原生鴻蒙10月8日公測後,已經有大量的用戶涌進原生鴻蒙的應用市場,下載這些App,評價它們、討論它們乃至試圖玩轉它們,而應用的開發者們則根據源源不斷的用戶一手反饋,在最大程度上優化現有應用,可以說,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都在爲這件事忙忙碌碌。

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已經向我們昭示了——但凡遇到技術範式轉換期,必然產生動力和阻力的交互作用,先進和落後的交鋒——前進,是要付出代價的。但一旦掌握了技術範式轉換的關鍵節奏,就會成爲時代的主範式——我想,這纔是鴻蒙與整個中國信息產業之間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千行百業的夥伴爲什麼都願意支持鴻蒙的根本原因。

——導語

01

千軍萬馬上鴻蒙

原生鴻蒙的正式發佈,終於在10月22日這晚到來。

6月華爲開發者大會上面向開發者和先鋒用戶啓動Beta,9月底深圳阪田的誓師大會,10月8日宣佈正式開啓公測……再加上今晚的“原生鴻蒙之夜”,終究讓人們相信,鴻蒙實現了一年以來的時間表上的每個承諾,原生鴻蒙如約而至。

同時,華爲宣佈,超15000個應用和元服務已上架HarmonyOS NEXT應用市場,鴻蒙生態設備已超10億,這個數字相較於1個月前又有了不小的變化。

但是,讓我更相信原生鴻蒙將有一個不平凡的開局的,是鴻蒙生態一衆夥伴在發佈前的焚膏繼晷、夜以繼日的開發。

這是比華爲單方承諾更有力、更實證的堅硬的事實。

我以前寫過,鴻蒙不僅僅是華爲的鴻蒙,包含生態的鴻蒙纔是完整的鴻蒙,纔是整個中國信息技術產業所期待、所需要的那個鴻蒙。

有非常多的企業,爲了22日的原生鴻蒙之夜,爲了讓原生鴻蒙用戶有一個良好的初體驗,進行着一場場堪稱壯舉的突擊。

作爲一個深入我們生活方方面面,包含無數的功能和職能的超級App,支付寶的努力,低調但誠意十足。

2023年12月7日,華爲與支付寶一起宣佈正式啓動鴻蒙原生應用開發。

這之後,支付寶全力投入支持鴻蒙的開發工作,這裡的“全力”,不是一個修飾語,而是事實性的描述。

因爲支付寶抽調了幾百位技術專家參與集中閉關研發,而且這些專家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研發工程師,而是真正夠份量的高級專家——這與支付寶與華爲的合作的優先級、廣泛性也很有關係,涉及到在鴻蒙生態中與華爲在ArkUI、應用架構等多個領域的緊密合作。

更能體現支付寶對投身鴻蒙生態的熱情的,還有支付寶鴻蒙Beta版本的迭代速度。

很多業內人士都知道,看一個企業對一個軟件、一個系統是否是“真愛”,更新迭代纔是關鍵、纔是真正有力的行動……而筆者瞭解到,在短短的3個多月的時間裡,支付寶鴻蒙版居然歷經多次版本迭代,幾乎平均1週一次。

關鍵是,支付寶不是一個小型App,雖然我手頭沒有支付寶最新的代碼數據,但有一個歷史數據——僅僅在2019年,支付寶就新增4億行代碼。

注意,是新增4億行,而不是全部。可想而知,支付寶的代碼量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這個有天文數字代碼量的支付寶,爲了鴻蒙而每週一更,甚至筆者行文之時,它們還在爲下一個版本努力,簡直是一個難以形容的工作量和難以言喻的誠意投入。

這樣做的結果是,鴻蒙版支付寶已經有數百萬小程序和一百多種生活服務,且整體性能相比HamronyOS4.2提升15%,換言之,支付寶可能將是原生鴻蒙上,消費者第一個體驗到的超級App,也是使用體驗最流暢的App之一。

京東自然不甘其後,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自今年6月開始,依託鴻蒙底座優勢,京東旗下所有應用及企業內應用都陸續完成了鴻蒙原生適配,京東App更是僅僅在一個月內完成了購物、支付、配送等全流程驗證。

換言之,我們將體驗到的是一個能夠在純血鴻蒙上“開箱即用”,並且功能完整、體驗流暢的京東App。

作爲無可爭議的“生產力重器”的WPS,在鴻蒙適配上開發更早——WPS是中國軟件行業的驕傲,是唯一能夠在辦公領域與微軟office PK了30多年,最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實現壓制微軟的重要軟件,WPS的整體代碼凝結了許多代金山人的努力,研發團隊花費了⼀年時間之久,完成了超大規模4000萬⾏代碼重構的壯舉,確保在原生鴻蒙系統上的⾼效運⾏。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目前事實上的中國熟人社交關係鏈的承託平臺,微信也一直是鴻蒙的消費者翹首以盼的核心App,它的每一點進步、每一條適配的消息,都牽動着萬千消費者的關注。儘管目前鴻蒙版微軟還屬於內測階段,但已經有用戶發現,鴻蒙版微信曾在三天時間內更新了三個版本,反覆打磨、測試、驗證。我們有理由相信,鴻蒙版微信正式上架時,將會滿足數億鴻蒙用戶的期待。

除此之外,在鴻蒙之夜的當晚,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還特意致敬了一批快速適配鴻蒙的熱門App,並用了一頁PPT向這些應用的開發者致謝:

02

超級工程

我認爲,用一個流行的詞彙——“超級工程”來形容原生鴻蒙很是恰當,無論對華爲內部的研發力量,還是對華爲外部的夥伴而言,原生鴻蒙都堪稱超級工程。

在內部,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華爲迅速整合了體系內的多個操作系統相關項目,克服了重重難關。其中,HarmonyOS歷經5年發展,寫下了超過1.1億行代碼,已擁有超10億臺鴻蒙生態設備。

如果你對這個規模沒有概念,那麼,微軟的Windows Vista系統,作爲一個升級而非初創的版本,完成升級也投入了超過25個研發小組,1000多名研發人員,用了超過5年的時間纔開發出來。

簡言之,原生鴻蒙開發的資源消耗,是與目前世界上存量規模最大的電腦操作系統Windows,處於一個量級的。這不僅說明鴻蒙是一個世界級的操作系統,也是中國操作系統開發歷程中,資源投入海量、整體規模宏大的一次壯舉。

但是,在筆者看來,原生鴻蒙的勝算,還要取決於其外部的“超級工程”,也就是建立原生鴻蒙生態。這個工程的氣魄和規模,也值得用“超級”來形容。

外部的“超級”,包括上萬家合作伙伴的配合、百萬開發者的全力投入、日夜攻關;也包括在Beta階段,普通的C端消費者鼎力支持,反饋的上百萬條建議。正是這些夥伴、用戶的齊心合力、全力託舉,才能夠幫助原生鴻蒙不斷迭代完善,實現了10月底正式發佈的如期而至。

我也曾提及,成千上萬家合作伙伴對原生鴻蒙的適配,包含了一種樸素的民族感情;但我也認爲,原生鴻蒙是靠實實在在的技術上、性能上的優勢、品牌上的魅力吸引生態夥伴的,這種結合會更堅固、更持久。

例如釘釘的負責人就認爲,它們之所以All in 原生鴻蒙,除了在原生智能/一多框架/元服務等方面的設計思路不謀而合,可以“在鴻蒙系統上再造一個全新體驗的釘釘”之外,用戶的呼聲也非常重要,“釘釘上大量的政企及頭部客戶,熱切跟我們提出鴻蒙化訴求”。

而政企和頭部客戶,恰好也是華爲手機的用戶密度最高的客羣,這種呼聲完全是發自於心聲的。

而對於支付寶的用戶來說,他們的關注點是,在鴻蒙生態裡,支付寶上的數百萬小程序可以流暢的在新設備、新系統中使用。

這些長尾、碎片化的小程序,來自於千行百業,服務於方方面面,一旦不能使用,對用戶來說是很大的體驗缺陷,而支付寶不僅就此進行了“整體搬遷”,還結合原生鴻蒙的優勢實現了體驗優化。例如,在新穎“碰一下支付”體驗裡,支付寶和鴻蒙系統進一步深度調優,流暢度提升超過30%。

釘釘總裁葉軍有句名言,叫做利用鴻蒙可以“再造一個釘釘”;事實上,這也是很多生態夥伴的願望——在安卓的架構潛力日趨挖掘殆盡、iOS極度封閉不可能開放的情況下,各路英雄把做出新功能、新體驗的希望寄託於原生鴻蒙,恰好是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特別是應用領域亟需突破的一個真實寫照。

京東也對鴻蒙的新特性深有所感——以前,用指關節“圈一下”來截圖,是華爲手機頗受用戶歡迎的一個小特性,而得益於鴻蒙的AI加持,用戶看到心儀好物時,指關節圈選的功能,從單純的截圖,變成了能夠直達京東App同款商品頁面,看到就能一步買到,這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卻是多年以來在安卓平臺上無法實現的……

而作爲辦公協同領域的新秀,飛書的開發人員對於鴻蒙的評價是,“在鴻蒙系統上進行開發,是一項效率很高的工作。我們僅用了3-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IM聊天、文檔、視頻會議等功能的開發適配”,不僅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適配,而且在飛書的重點場景——也就是視頻會議上,鴻蒙版本對降噪、人聲凸顯、回聲消除等方面進行了完整的適配,視頻會議體驗極爲流暢。

03

歷史性時刻

在華爲終端的20多年曆程中,曾經有許多里程碑式的硬件產品,但就重要性而言,HarmonyOS的誕生是華爲終端在軟件領域最具戰略意義的歷史性時刻,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鴻蒙的出現爲華爲提供了突圍的可能,也爲中國的信息產業增添了一種選擇,甚至是一個保障。

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尤其具有外部視角,即不是總考慮華爲“要什麼”,而要看原生鴻蒙能夠給中國信息產業“帶來什麼”和“怎麼帶來”。

最好的方法,還是給大家講幾個故事。

2007年,iPhone發佈,雖然初代iPhone體驗不佳,也不支持3G網絡,但其劃時代的交互方式、顛覆式的硬件設計,還是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面對這一挑戰,當時全球手機出貨量的老大諾基亞倉皇失措,因爲他們已經在功能機的舒適區裡停留了太久,儘管它當時也把塞班系統叫做智能手機系統。只不過和橫空出世的iPhone相比,這種程度的智能遠遠不能相提並論。

但由於“慣性”,iPhone到來足足4年之後,諾基亞纔拿出了自己和英特爾合作的MeeGo操作系統,並搭載在一款名叫N9的新機上。客觀說,這款新機在全屏觸控、交互體驗上,和初代安卓、iOS差別不大,諾基亞完全有機會翻盤。

但MeeGo雖然推出了,卻因爲時機不對,沒有形成足夠的生態,使得其可用性不高——而就在這個時刻,諾基亞又匆匆放棄了和英特爾的合作,改投微軟的懷抱,這個計劃的失敗也使得英特爾錯過了進入手機處理器市場的大好時機,一定程度上讓高通得以“乘虛而入”。

諾基亞深信,以微軟對於軟件廠商的影響力(微軟的Windows生態有3000萬個應用),很快就會有大量的生態夥伴開發針對性的應用,爲此,諾基亞甚至放棄了自己的MeeGo,改爲適配微軟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

但是,微軟在搭建移動生態上明顯力不從心,從微軟側來看,暴露的問題是微軟對Windows Phone系統的版本更新的速度、可延續性、配套工具乃至分成機制上,都顯得過於傲慢和遲鈍;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就是應用商店裡空空如也,始終缺乏最新穎、最流行的應用,其總體應用體量也遠不及安卓和iOS,這最終導致Windows Phone停止開發,Nokia幾乎徹底從手機行業消失,而微軟也近乎錯過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

從這些故事中不難看出,如果Nokia不三心二意,而是一心一意地開發自己的MeeGo系統和生態,結合諾基亞有海量存量用戶優勢的優勢,完全有可能成爲和三星、蘋果並列的智能手機巨頭;而如果微軟沒有在Windows Phone的開發上“雷聲大 雨點小”,而是有敬畏心地對待移動互聯網時代,把爲開發者服務的框架體系、生態建設、用戶體驗搞好的話,微軟也不會敗走移動時代。

所有的這些教訓,鴻蒙都應該吸取——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鴻蒙把生態認爲是系統成功的第一性原則,以謙和的態度對待生態夥伴,具有戰略定力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有延續性的優化鴻蒙系統的各個版本,不難想象這都是充分的吸取了歷史的鑑戒和經驗的緣故。

那麼我們迴歸到這個話題的起因——爲什麼說,原生鴻蒙的誕生是華爲與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歷史性時刻?

這是因爲,即將進入智能時代的當下,中國需要一個獨立而強大的操作系統(這裡主要指消費端,而不包括服務器、HPC市場等)。

中國人的操作系統夢想,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基本上從50年代到80年代以前,中國自研的大型計算機都是搭載自主的操作系統,但這些操作系統基本上都是爲了具體的科研項目打造,距離普通人的生活實在太遠,不具有推廣和通用的可能性。

上世紀80年代以後,PC開始進入中國,DOS操作系統開始流行。但當時中國在操作系統方面的確缺乏積累,研究方向也主要是DOS系統的漢化,所以DOS時代我們也錯過了。

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一批基於Linux內核的國產操作系統出現,由於Linux的核心源代碼是開放的,所以這批操作系統也的確可以算作是自研。但最大的問題是,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基於Linux的系統在易用性方面完全無法和Windows相比,對於政企等行業用戶來說,國產Linux系統雖然能滿足最低程度的辦公需求,但軟件匱乏和兼容性問題,也使之沒有真正意義上打開市場。

而到了本世紀的第2個10年,隨着國內IT巨頭們的底氣和錢包開始豐實,又一批企業開始衝擊操作系統,而且重點從電腦轉向手機,但由於當時中國不但缺乏手機操作系統的專才,更重要的是安卓、iOS兩大生態已經形成,所以國產操作系統很難生存,包括華爲在內的企業,仍然是以使用安卓等底座進行深度開發。

然而,當華爲被迫從安卓系統轉向鴻蒙的開發的時候,我們卻發現,鴻蒙具有此前的諸多操作系統都不具有的優勢:

首先,鴻蒙開發的節奏,是先有用戶體驗,後決定開發路線,目標感十分明確。

具體來說,以往的國產操作系統研發,對於達到什麼樣的用戶體驗和功能,沒有明確的目標感,只能靠感覺摸索。但鴻蒙是華爲已經在手機市場耕耘多年後決定推動的項目,這就意味着——鴻蒙非常清楚用戶要什麼體驗,研發人員要做的只要是把這些體驗落實、優化,這就讓操作系統的開發具有極強的目標感,也避免了走彎路。

其次,鴻蒙系統正處於後移動互聯網時代向智能時代的過渡期,鴻蒙在分佈式軟總線、原生智能、原生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底蘊深厚,如本文此前提到的——很多超級App都對這些新特性十分關注,並希望藉此來摸索拿到智能時代的“門票”的路徑——換言之,鴻蒙是當前最新技術的結晶,它對中國進入智能時代有重要的橋樑作用,因爲每個企業都希望向智能時代過渡,但並非家家都能開發面向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

最後,華爲在生態建設上的姿態和努力,是此前所有的操作系統生態都不具備的,鴻蒙把生態夥伴的成功放在自己的成功之前,千方百計地投入資金和工具,幫助企業降低開發和適配的難度,正是這種正念和誠心,才讓行業可以凝心聚力的支持鴻蒙的發展。可以說,走向AI時代的紅利是在驅動這些企業夜以繼日研發的理性因素,全力支持鴻蒙、支持鴻蒙發展成整個中國在消費端主流操作系統的良好意願,則是其感性因素,而鴻蒙則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所以鴻蒙生態的迅速發育,終究是其能夠滿足行業乃至產業期待的必然結果。

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已經向我們昭示了——凡是技術範式轉換期,必然產生動力和阻力的交互作用,先進和落後的交鋒——前進,是要付出代價的。但一旦掌握了技術範式轉換的關鍵節奏,就會成爲時代的主範式——我想,這纔是鴻蒙與整個中國信息產業之間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千行百業的夥伴爲什麼都願意支持鴻蒙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