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纔是鄭曉龍沒拍《如懿傳》的原因,可惜汪俊沒看懂
原來這纔是鄭曉龍沒拍《如懿傳》的原因,可惜汪俊沒看懂,拉了坨大的
說起2010年之後影響力最大的一部電視劇,許多觀衆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甄嬛傳》,長尾效應巨長,每隔一段都會上熱搜。
這部劇也是小說改編,當初鄭曉龍的妻子王小平無意間看到這部小說,閱讀之後非常喜愛,多次勸說之下買下了小說影視化的版權。
有人說,《甄嬛傳》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跟原作者流瀲紫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編劇王小平改得好,這句話有點絕對,但也不是全無道理。
《甄嬛傳》原著叫做《後宮甄嬛傳》,講述了甄嬛在後宮中的經歷和成長,構造了凜冽的後宮殺伐、多面的人物形象。
通過描繪宮廷各類人物的悲劇命運,揭露了封建皇權對人性的腐蝕。
鄭曉龍準備拍攝《甄嬛傳》之際,恰逢穿越題材爆火,許多年輕人對於穿越作品中的古代生活特別是宮廷生活非常向往。
比如《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等穿越劇的爆火,推動了穿越熱。
所以,他拍攝《甄嬛傳》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觀衆的這種幻想,讓大家從現實出發,看到封建社會的陰暗面。
我們可以看到,劇版《甄嬛傳》裡增加了許多跟朝堂相關的東西,當後宮女子的命運和宮鬥與前朝風雲息息相關的時候,歷史厚重感就出來了。
男主玄凌不再是偶像劇裡的霸道總裁,而是搖身一變成了陳建斌主演的雍正,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清朝是君主專制的高峰,更能表達出宮廷、皇權對女性的壓抑。
陳建斌的皇帝沒有絕美的容顏,在他身上,感受最多的是帝王威嚴。
後宮女子的牀榻上,承載的是家族使命、個人榮辱、帝王情愛等等,而女子身在其中,個人就顯得非常的渺小了。
就拿女主甄嬛來說,家世不錯,才貌雙全,有愛人、有朋友、有竹馬、有親人,幾經沉浮最終穩坐太后之位,但沒人覺得她的故事是喜劇。
只有看完甄嬛的一生,似乎纔會理解“何爲宮鬥無用”。
而這也是《後宮如懿傳》的主題,女主青櫻(後改名爲如懿)與弘曆婚後逐漸相熟相知,隨着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倒臺,家族也開始破敗。
在這個過程中青櫻看透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心境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前的驕縱性格消失,變得愈發沉穩。
可惜後宮也是江湖,爲了家族榮耀、個人榮辱,她被迫捲入了宮鬥,心狠手辣的事也做了不少,不過她自始至終都非常珍視與弘曆的夫妻情誼,一直全力守護。
但是,隨着色衰而愛弛,隨着宮斗的時間越來越長,身邊熟悉的人走了一個又一個,她越來越疲憊,從前的青櫻改名爲如懿,好像青櫻也消失了。
最後,她選擇“斷髮”結束這一切,也是在這個時候大家才發現,從前那個驕傲的青櫻從未離開。
青櫻離開之後,宮鬥還在繼續,弘曆身邊的女子也從未斷過,她來時驕傲的來,走的時候也驕傲的走了,一切就好像“大夢一場”。
全篇充斥着“否定原有價值”和“萬事皆空”兩種歷史語境下的人生虛無感。
同樣,這也是《後宮甄嬛傳》的主題,到了電視劇《甄嬛傳》改編的時候,鄭曉龍與編劇王小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了歷史洪流下的後宮女性悲劇。
而且,《甄嬛傳》裡的始作俑者雍正,他自己又何嘗不是悲劇裡的一環,有人說: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癒,但傷害他的人並不是太后(德妃)。
不想入宮的烏雅氏,被家族和愛人聯合送進了皇宮,從此她的身上便永遠揹負着家族使命。
因爲位份太低,親生的四阿哥(後來的雍正)也不能親自撫養,甚至還要面臨兒子幼時不認自己爲母的尷尬和難過,而後面許多溫暖,是另一個兒子帶來的,也就是老十四。
看電視劇的時候,許多人都被太后去世後,雍正在她牀邊那句“快長大,長大把弓拉響,皇額娘,這樣哄孩子的歌你從未給我唱過”虐哭了。
但細想,這好像也不是太后的錯!是當初的皇帝康熙的錯嗎?好像也不全是。只能把錯歸咎於時代。
無論是《甄嬛傳》裡的太后還是《如懿傳》裡的太后,都早已犧牲了太多,她們看似是贏家,但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鄭曉龍用一部《甄嬛傳》已經把該講的話講完了,也完整詮釋了後宮吃人的事實,所以再碰到《如懿傳》,相同的故事主題他怎麼會拍兩遍呢!
而汪俊接拍《如懿傳》,肯定是想延續《甄嬛傳》的輝煌的,同時全劇組人員都是奔着作品爆火和拿獎來的。
但是首先有《甄嬛傳》珠玉在前,到了《如懿傳》這裡,主題方面完全沒有創新和昇華,新瓶裝老酒肯定是不行的。
再加上又碰上了一個改劇本、不聽指揮的女主,作品主題直接失控了。
且看《如懿傳》風評最好的時候,大家討論的核心主題也是“婚姻圍城”,跟宮廷、封建時代關係不大。
而這樣的主題內核,放在都市劇、家庭劇裡也很合適。
汪俊拍了一部《如懿傳》,差點把自己的一世英名毀了,所以還是鄭曉龍有先見之明啊。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