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際協調 橄欖枝還是糖衣炮彈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總統預定在10日啓動憲法賦予的「院際協調權」,召集五院院長在總統府茶敘會商國政,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雖然府方理由包含因應國內外政經局勢嚴峻的挑戰,但總統此憲政權力主要仍在解決「院與院間之爭執」,美國關稅問題充其量是表面理由,而國安會議可能纔是解決該問題的場合。
只是賴總統上臺後,朝野關係跳不開對抗路線,互信已不存在,此時的院際協調到底是有助朝野關係轉向的橄欖枝,還是另一個卸責甩鍋的糖衣炮彈?
在野黨對於賴總統的善意當然有理由戒慎恐懼。畢竟行政、立法的對抗仍是現在進行式,氣氛劍拔弩張。除了即將處理的《選罷法》覆議案,總預算的攻防正結合著綠營側翼造謠與大罷免在各地延燒,之後還有《財政收支劃分法》的覆議案及《憲法訴訟法》等3法的憲法訴訟攻防。
在國會改革法案上,在野黨可是吃過憲法訴訟的虧,被賴總統與其他三院聯手圍毆;農曆年前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還對披着民團外皮的罷免連署下達超級甲動;近期行政院長也公然向國會叫板要求倒閣;如今賴總統會被質疑是否玩兩手策略,毫不意外。尤其賴總統就任後堅持的對抗路線,逼得在野黨內部鷹派擡頭,陷入誰都不能示弱的惡性循環。
五院會商國政,是不是朝野互動轉向的起點,恐怕還得對賴總統繼續「聽其言,觀其行」。尤其朝野關係要從低點融冰,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具體作爲,如果到時只有漂亮不着邊際的空話,效果不會浮現。
事實上,賴總統掌握執政大權,要化解朝野對立,可以主動釋放實質善意的工具很多。例如大法官被提名人在立法院同意權審查中團滅,賴總統可主動表示願意補提名,讓憲法法庭有機會依照新法的規定恢復運作,甚至更進一步事前徵詢在野黨的推薦或意見。在司法院的人事案同樣可以如此。
至於爭議法案或總預算案,行政院要提出覆議前必須經總統核可,賴總統若願意釋出善意,可以選擇爭議較低或與職權無關的部分不予核可。當然,綠營對憲法訴訟的提出也應更謹慎,而不是憑空創造一堆名目,逼迫司法機關介入政治紛擾;又或如民衆黨代理黨主席黃國昌建議賴總統以黨主席身分對大罷免清楚表態等。有些作爲固然爲時已晚,但有些至今仍足以扭轉政局氛圍。
解鈴還須繫鈴人,朝小野大的局面更需要妥協的藝術,而不是寸土不讓的堅持。賴總統上臺後,朝野關係不就是因一次次的對抗而引出更多的反制與對抗嗎?如果不能轉念,喝再多的茶也沒用,只會反胃。面對混亂的政局,這次就看賴總統能否主動拋出什麼實質善意了!(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