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成功孵化小鯢寶寶 國家公園山椒魚展「加碼」三週
觀霧山椒魚。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臺灣迄今發現的5種山椒魚有「活化石」美譽,雪霸國家公園與玉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與等單位合作規畫在臺中市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聯合舉辦「走進雲霧森林」探索山椒魚特展,展期至6月15日, 由於4月下旬開展以來,觀展及參與講座的親子反映熱烈,展期決定「加碼」三週,延至7月6日,希望讓更多民衆一起來關注、探索山椒魚生態保育。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山椒魚俗稱「臺灣小鯢」,是臺灣特有的高山兩棲類動物,臺灣發現的5種山椒魚,演化歷史可追溯至冰河時期,被譽爲「活化石」;牠們主要分佈於中高海拔、低溫清澈的溪流中,對棲地條件極爲敏感,也是極具指標性的環境物種。
雪管處表示,隨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影響,山椒魚面臨棲地破碎化及生存危機;雪管處長期進行山椒魚的族羣與棲地生態調查,並於2020年起聯合玉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山椒魚跨域研究等工作,盼透過教育推廣提高大衆對山椒魚保育的認識,更希望能喚起社會各界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共同關心與守護臺灣的特有種及珍稀物種山椒魚。
特展首場講座上週末舉辦,邀生態紀錄片導演麥覺明以「我來自遙遠的北方 臺灣小鯢2.0」爲題,分享他多年來記錄山椒魚的拍攝歷程與保育觀察,講座吸引超過250位對自然保育有興趣的民衆參加,現場座無虛席,反應十分熱烈。
麥覺明分享拍攝過程中與研究人員及當地居民的互動,強調山椒魚的故事不僅屬於科學,更是感動人心的生命敘事,希望透過影像讓更多人關注「躲在石縫下的生命」。影像紀錄中,山椒魚親代有多樣護卵行爲,包括將卵串套在頭部以確保孵化成功,也有臺大教授朱有田自2021年6月啓動的山椒魚圈養繁殖試驗,還有今年1月1日成功孵化小鯢寶寶的最新影像紀錄,爲山椒魚保育帶來新希望。
雪管處指出,山椒魚特展4月23日開展,原預定展至6月15日,因民衆迴響熱烈,展期將延長至7月6日,展覽期間,每週五、六、日有雪管處志工提供專業導覽解說服務,並安排親子友善互動活動,包括山椒魚棲地繪畫、手做紙雕及手偶劇表演,志工團隊還設計有獎徵答與小小解說員體驗,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保育知識。
雪管處長林文和指出,山椒魚是臺灣特有的冰河孑遺物種,也是自然演化過程中的珍貴見證者。牠們對溫度、水質及棲地條件極敏感,正是氣候變遷下生態危機的預警者。國家公園長期與學界合作,監測山椒魚族羣與棲地復原,並持續投入環境教育,並藉由生態講座、展覽與校園巡迴推廣等方式,讓更多人瞭解這羣「山林隱者」的生態價值。
雪管處志工在「探索山椒魚特展」提供專業導覽及解說服務。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有觀霧地區多種生態展示。記者胡蓬生/攝影
山椒魚劇場「小莫與小椒椒」手偶劇活動。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學者圈養山椒魚進行繁殖試驗,觀霧山椒魚護卵行爲的影像被清晰記錄下來。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