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講堂/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 浪漫心臟內科醫師 動刀救命也懂病患需求

北醫附醫院長施俊明。記者曾學仁/攝影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施俊明接下院長一職至今滿2年。其實年輕時的他,曾因爲內心的浪漫情懷想當一位歷史學家,即使已考進醫學系,也曾多次動搖,直到聽見曾獲醫療奉獻獎的陳永興醫師說:「如果你對人、生命有熱情,一定要珍惜當醫師的機會。」這句話打中了他,也奠定他從醫的這條路。

「從小就認爲我會當醫師。」施俊明說,家中有四個孩子,他排行老三,其實原本還有位大哥,在他還懵懵懂懂時,大哥因肝癌過世,那時他六歲,大姊因爲哥哥離世,小小年紀就立志行醫,這個決定不只影響他,也影響其他兩位兄弟姊妹,姊姊成爲胃腸肝膽科醫師、哥哥是心臟外科醫師、妹妹則是小兒科醫師,而他則是心臟內科醫師。

決定從醫的路上,他曾經猶豫,施俊明說,在求學的路上,一直很喜歡歷史,高中升大學時,曾考慮要念歷史或法律系,但看着哥哥姊姊都已是醫學生,教科書不用自己花錢買,能持續沿用的好處,且最重要的是性向測驗完全傾向自然科學,所以最後仍選填醫學系,當唸到大三時,課業壓力龐大,內心想成爲歷史學者的情懷又冒了出來,直到聽到陳永興醫師的演講,才讓他堅定成爲醫師。

施俊明於北醫附醫草創時期,即擔任心臟內科醫師。圖╱施俊明提供

喜愛動手 投入心臟內科

醫療領域中有各類不同的次專科,實習期間,許多學長都認爲他適合走外科,因爲他動作靈巧,縫合速度也快。但他則遊移於精神科與心臟內科,由於自己愛動手,最後找到最適合他的「心臟內科」,既可以動腦又能動手,他笑稱:「真的很喜歡做心導管,有時候一陣子沒做,還會主動跑去幫忙其他醫師做幾臺導管。」

從醫多年,心臟內科的患者隨着高齡化愈來愈多,讓他一直在醫療領域努力下去的動力,除了醫學新知以外,就是治癒患者的成就感。曾有位90多歲的阿嬤,因心肌缺氧、心臟衰竭反覆住院,一度要走進安寧療程,她的兒子向他表達還想試看看,施俊明立即協助阿嬤完成非常困難的心導管,術後阿嬤身體恢復迅速,三天後出院。一週後在門診,阿嬤拄着柺杖堅持找到他,喊着:「我要讓醫師看到我現在很好,還能自己走路呀。」

施俊明熱愛動刀也熱愛動腦,因此選擇走上心臟內科之路。圖╱施俊明提供

最常走路 放鬆沉澱思考

施俊明說,心臟科醫師常面對心臟缺氧的患者,甚至是心肌梗塞的病人,所以必須是一位「好醫師」,且當一位「助人的醫師」。他認爲,醫師搶救生命也應瞭解病人的需求,患者需要的可能不僅是活着,甚至是還能牽着孫子散步,所以動刀能救命、能減少患者疼痛,但若不能讓他達到陪孫子的目的,則仍有所缺憾。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於他任內升格爲準醫學中心,面對高齡化社會,施俊明說,「不是高齡科的事才叫高齡,所有醫師都要有高齡照護的意識。」近年他不斷推廣「病人回饋」PROMs(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醫療應站在患者的需求出發,才能在優質的醫療之下,獲得最適合自身的醫療後生活品質。

面對自身的生活品質,他笑稱「工作忙到有點難達到平衡」,不過從小熱愛運動,打下不錯的體力基礎,如今則趁着工作空隙,多爬樓梯,偶爾在假日與兒子傳接球。平時最常「走路」,目的不是運動而是幫助自己靜心放鬆,給自己留白的時間,好好沉澱與思考。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