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譚天》臺積電引發的危機(譚主)
臺積電3日宣佈加碼投資1千億美元,美國總統川普和魏哲家握手。(美聯社)
最近,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到訪白宮,在與川普會面後,宣佈臺積電將向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用於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以及一座研發中心。
然而這並沒使川普滿意,他隨即提出新的要求,讓臺積電將投資額增加到2000億美元。而臺積電最新公佈的2024年第四季總資產,也不過是2042.22億美元。
割着臺灣的「大動脈」,川普還打着更大的算盤。被譽爲臺灣「神山」的臺積電在外面臨着被「整鍋端」的壓力,而在島內也給經濟帶來了「依賴症」的隱患。
●「神山」倒不了?臺灣經濟都在病變
最近,隨着臺積電被推上輿論的風口,島內「依賴症」的大討論逐漸升溫。
所謂「依賴症」,是指單一產業異常繁榮,卻因爲對資源的擠佔乃至透支,使得其他產業普遍蕭條。「一業興,百業衰」。
在臺灣島內,以臺積電爲代表的半導體產業也是「一家獨大」,測算顯示,它對臺灣GDP的貢獻率超過了20%,還佔到了臺灣出口的約40%。
越是中小經濟體,因爲資源有限,產業拓展的縱深不足,越有可能感染「依賴症」。半導體產業鏈的用電量佔全島比重常年在30%以上,且仍在繼續攀升,遠高於其對GDP的貢獻。在本就用電荒的島內,半導體吃得越多,其他行業分得的自然越少。
僅臺積電一家,在2024年就「吞」掉了臺灣近10%的發電量,預計2030年將達到11-12%,被稱爲「吃電怪獸」。
對資源的消耗擠佔僅僅是一個方面,臺灣研究機構對島內百大集團調查後發現,大集團們普遍出現了效益的大幅下滑,總營收衰退幅度達歷史之最。還有調查數據顯示,逾八成受訪公司CEO稱企業長期存續面臨壓力。
從臺灣地區的統計數據中也能讀出「一業興,百業衰」的危險信號,除了以半導體爲核心的資訊電子工業,島內其他工業增速普遍落後於整體的經濟發展增速,甚至還多次出現負增長。
反之,當半導體行業遭遇階段性調整,就能導致整個經濟的大動盪,如2023年因需求不振導致資訊電子工業下滑15.4%時,整個製造業也隨之大跌12.7%。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收入方面的兩極分化,從本世紀初至今的20年裡,電子產業的平均薪酬幾乎翻番,但整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同期增幅均只有23%,考慮到通脹因素,甚至是負增長。
雖然臺灣地區主管部門多次反駁「依賴症」,但近年來島內外輿論都已經公開質疑其危害,包括彭博、布魯金斯學會的學者們也發出警告,認爲這種依賴可能導致更廣泛的經濟脆弱性,還把這種現象被描述爲「死於成功」。
臺灣半導體行業雖然很繁榮,但是也很脆弱,容易受到外部衝擊的影響,由於島內市場消化能力有限,主要依賴出口,如果全球市場發生像2023年那樣的需求低迷,市場震盪的外溢效應不容小覷。
就在「內憂」無解的時候,又多了一個新的「外患」:美國。
美國政府頻頻逼迫臺灣擴大對美半導體投資,大大推高了臺灣半導體的生產和運維成本。 在美國建造半導體制造廠的成本比亞洲高出約30-50%,同時運營成本也高出25-50%。這些因素都會積累造成外溢影響,但即使這樣,民進黨當局也還在持續推動半導體產業對美的搬遷,儼然將其視爲一種變相的「保護費」。
可它想的是「破財消災」,美國想的卻是「整鍋端走」。
●交保護費有用?「神山」全搬走!
臺灣的半導體「神山」,美國覬覦已久。
早在2021年,英特爾CEO格爾辛格就提出,希望未來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份額,由目前的12%提高到30%。
短短三年後,英特爾把自己的份額預期值改到了50%。
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求臺灣赴美投資。
順差、產能、專利,美國全都要。
就在今年1月,川普宣佈,考慮對臺灣半導體徵收100%的關稅,遠遠高於同期他對全世界其他地方威脅加徵的稅率。
面對川普加徵關稅的威脅,大部分地區都會給予不同程度的反制,至少是抗議,以加拿大各省爲例,即使全國七成以上產品出口銷往美國,各省份應對美國關稅的威脅,依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各自的反制措施,如安大略省對美威脅斷電、曼尼托巴省撤櫃美國商品、魁北克省研究美國產品替代……
相比之下,民進黨當局的應對,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2月3日,臺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在官網宣佈,將爲有意轉移至美國設廠的臺灣企業提供相關資訊、尋求合作伙伴。
此外,該部門還宣稱,將在美國成立所謂臺灣投資貿易中心,協助臺灣企業評估美國各州投資環境、供應鏈移轉方案及當地合作伙伴,「以強化臺美產業合作,助攻臺商創新升級」。
川普還沒有采取實質性措施,僅僅只是多發出幾聲威脅後,臺積電就主動登門,賴清德還主動替川普解釋,稱臺積電擴大對美投資是自主商業行爲,「沒有來自美國壓力」。
姿態做得甚是恭順。
投資計劃公佈後,島內瞬間掀起軒然大波,95%的受訪者對這場跨洋投資的評價是「美國整碗拿去,臺灣全盤皆輸」,島內輿論界驚呼「臺灣沒牌了」、 「臺積電要改名美積電了」。
專業人士也紛紛提出質疑,臺北市議員、曾任臺積電工程師的曾獻瑩表示,由於產品的不可替代,臺積電可以輕易轉嫁關稅,根本無需擔心美國的關稅威脅。
但民進黨當局用自己的「滑跪」給出了答案。
如今的美國政府還在不斷設置新的議題,繼續牽引着臺灣加大產能轉移的力度:川普多次強調,半導體的生產,「必須返回美國」。
美國一方面施壓臺積電,另外一方面又流露出臺灣「保護費」交得不夠。
很快,賴清德親赴「美國對臺商會」宣佈,會將島內防務經費支出由GDP的2.5%調高到3.0%,並宣佈將加大對美國農產品、能源、工業品的全禮包大采購。
而美國的迴應是,防務費佔比依然太低,還要繼續加大。
民進黨當局又搬又給,謀美國一個「高擡貴手」,但美國不讓臺灣落得兩空誓不罷休。
投資要給足、產能要交出、還要搾幹老百姓的血汗錢包繼續以高價去購買過時的武器和商品,美國對臺灣地區的「組合拳」比過往更加肆無忌憚。「保護費」,沒有「保護」,全成了「費」!
正如臺空軍前副司令張延廷所分析的那樣:「我們被剝了兩次皮,臺積電被剝了一次皮、軍火的部分再被剝一次皮,臺灣都被掏空了」。而最大的問題,是「到現在爲止,還沒有停損點」。
美國和民進黨當局內外勾連,把臺灣推向了雙重失血的惡性循環。民進黨當局一心謀「獨」,不惜將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而美國動輒以國家安全爲由,威逼臺灣半導體產業外流。隨着臺灣「神山」搬遷,自身的戰略價值下降,這反而讓民進黨當局有更多理由,去擴大軍費開支,對美國是「獻完產業獻軍購」。島內經濟和民生福祉就在政客們的「一魚多吃」中被漸漸掏空。
按這樣發展下去,「神山」不倒的幻想早晚破滅,只給島內留下一身經濟病症和民生缺口的「窟窿」。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檯新媒體《玉淵譚天》,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