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颱風、豪雨多有關?高雄爆發4例本土登革熱疫情 衛生局這樣解釋
高雄市爆發4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圖/衛生局提供
高雄市爆發4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南臺灣因近期颱風、豪雨頻繁,民衆質疑疫情恐跟雨量多有關。衛生局今天說明,今年降雨確實比去年多,但疫情應會提早發生而不會延緩,研判感染途徑仍與境外移入、人口密度及病媒蚊密度高度相關,社區擴散風險持續升高,籲民衆加強防疫儘速清除積水容器。
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今指出,指標個案8月22日出現症狀後,當天立即完成通報與採檢,當晚確診,隨即展開社區擴大采檢,截至目前共採檢179人,從中發現3例確診,其中2人完全無症狀。潘指出,這波疫情屬於「通報隱藏期」平均僅1.5天,符合即時通報標準,有助在最短時間內啓動防治策略。
但針對疫情來源,潘炤穎表示,高雄並無登革熱病毒長期分佈,依據分子流行病學調查與疫調顯示,感染源可能來自境外移入,再加上高雄本身人口稠密、病媒蚊數量高,導致社區出現羣聚傳染。他強調,高雄是全臺病媒蚊埃及斑蚊密度最高城市,同時兼具空港與海港,境外病例輸入風險較其他縣市更高。
潘炤穎說,環境調查顯示,這波疫情熱區社區存在不少隱憂,包括民衆習慣堆置雜物、空地與工地積水管理不善,地下室及空屋列管不確實,都增加病媒蚊孳生機率。調查也發現高雄市「陽性容器率」超過20%,也就是說每5個積水容器就有1個驗出孑孓,代表傳染風險處於高點。
市府已規畫約500至600戶進行家戶孳生源檢查與強制噴藥,他強調,防疫除了政府動員,民衆也須共同落實「巡、倒、清、刷」四大口訣,尤其針對高風險場域,包括空地、地下室、菜園、工地、校園、公園綠地等,務必清除積水,降低病媒蚊密度,避免疫情擴散。
潘炤穎籲市民理解高雄的特殊地理條件,病媒蚊分佈最廣、人口密度最高、境外移入風險最大,這三項條件疊加,使登革熱防治成爲長期挑戰,將持續監測疫情與環境,並適時動用公權力介入整頓,儘量將疫情掌握在可控範圍內。
高雄市爆發4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圖/衛生局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