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水共舞 徜徉水岸的詩意風景
黃昏時分的大稻埕碼頭,氣氛魔幻而迷人。
【圖/文.臺灣光華雜誌】
人體70%由水組成,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也沿河而生,親近水乃是靈魂深處的召喚。於是,人們整治河川、創造與水共生的空間,從歷史悠久的臺北大稻埕河岸碼頭,到營造新意的臺南河樂廣場,再到與自然共生的宜蘭安農溪、冬山河流域,臺灣各地的親水空間,各有其迷人風貌。讓我們一同享受水岸,欣賞流動的風景,感受水的悠然詩意。
猶如哈德遜河之於紐約、塞納河之於巴黎、萊茵河之於科隆,一座城市若有一條河,蜿蜒流過,除見證時光荏苒,也承載人們的回憶。水岸不僅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城市的文化重心,人們在岸邊漫步休憩,享受水域帶來的開闊視野與溫柔滋養。
在臺北,也有一條見證城市發展的河流──淡水河。淡水河流域所形成的水運系統,自古便是北臺灣的重要命脈。早年河運興盛,帶來繁榮的貿易,孕育了臺北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縱使時代變遷,城市不再仰賴河運,然而,河岸的重新規劃設計,成爲城市一方親水與放鬆的遊園地。
郭瓊瑩認爲,河岸水域是珍貴的公共資產,能帶來寬闊的視野,值得一遊。
享受臺北慢生活
春分時節,我們與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郭瓊瑩相約在大稻埕碼頭,一探臺北河岸的魅力。「臺北市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有河流的漂亮地方。可以親山,也可以親水,雖然河岸設有堤防,可是隻要走過堤防,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是跟河如此的近。」郭瓊瑩分享,繁忙的城市步調,帶來緊張的生活壓力,然而走進臺北大稻埕碼頭,視線立刻被寬闊的河景吸引,不自覺地就放慢了腳步。
隔絕了堤外的車水馬龍,大稻埕碼頭河堤充滿閒散的氣氛,人們可以放心在此散步、騎腳踏車、曬曬太陽。一旁的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呼應過往貿易據點的歷史,以貨櫃爲設計概念,改裝成一間間的小餐館,販賣臺式、美式、日式、韓式等各國美食,民衆可以在貨櫃一樓點餐,然後到貨櫃二樓的開放座位,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享用美食與啤酒。天氣晴朗時,前方有寬闊的淡水河景,側面還能將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小觀音山的山棱線一覽無遺。
傍晚時分,不只能看到夕陽美景,夜晚的碼頭廣場點起燈,又是另番風情。到訪這天是平日,人潮仍絡繹不絕,還有很多外國面孔,三五好友相約在此聚會、小酌,氣氛十分歡樂而放鬆。「我喜歡來這邊,是因爲我喜歡這個氛圍,這邊的人看起來都很開心。」郭瓊瑩說。
郭瓊瑩表示,當城市的開放空間大,生活就不會覺得擁擠,而河面就是我們的開放空間。就像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爲居民降低了城市過度密集的窒息感,「河岸水域是珍貴的公共資產,應該多鼓勵大家去親近、體驗。」
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有各式美食,點餐後在二樓戶外座位享受美景與悠閒,是遊客不能錯過的體驗。
搭乘藍色公路的遊船,閱讀不一樣的臺北,是郭瓊瑩推薦的另一種玩法。例如從大稻埕碼頭出發,前往淡水碼頭,沿途可以看山、看水鳥、看魚,還能從水上回望城市,看到很多臺北的天際線。若想體驗更深度的旅遊,有些旅遊平臺也推出套裝行程,先帶遊客導覽大稻埕街區史蹟,例如大稻埕的茶行,介紹此地早年茶葉、樟腦的外銷貿易,街區建築裡的文化符碼,認識昔日繁華。再搭船遊淡水河,行經忠孝橋、重陽大橋、關渡大橋、紅樹林河畔等,在船上介紹沿途風光,最後讓旅客在淡水碼頭下船,遊客可自由續遊淡水老街等地。
郭瓊瑩表示,談到水岸遊憩,不見得一定要去玩水,可以看水,視覺上的親水,也可以近水,跑到水裡游泳,臺北有些水域雖然不能游泳,但卻規劃有划船、衝浪等體驗。例如社子島的嘻嘻哈哈國際滑水學校,就提供了寬板滑水、快艇衝浪、沙發衝浪等服務。仔細盤點臺北水景點,就會明白,臺北不只有夜市小吃和101大樓,親近水域,體驗臺北慢生活,也是另一種閱讀臺北的方式。
開蓋,讓城市深呼吸
在都市發展的脈絡裡,水域不僅只有景觀遊憩的用途,更扮演着氣候調節與提供生態棲地的重要角色,能帶來空氣流動、降溫、調節微氣候等實質效益。
多次參與國際性環境規劃設計競圖、景觀大賞等評審的郭瓊瑩分享了「開蓋」(Daylighting)的國際趨勢,「將過去被加蓋埋入地下、或是水泥化、溝渠化的河川水路開蓋,還給河川應有的『陽光、生命』」,成爲全球許多城市面對氣候變遷時的必要措施。她舉韓國首爾清溪川爲例,開蓋後,風廊效益提高了五成,讓市區平均降溫達8.6℃空氣品質變好,也引入溼地生態覆育,吸引人們前往,成爲觀光熱點。
在臺灣,近年也有許多城市迴應此國際趨勢,位於臺南市中心的「河樂廣場」即是一例。原址爲「臺南中國城」商場(以下簡稱中國城),是許多老臺南人的青春記憶,在這裡看電影、逛街、約會,是昔日時髦的好去處。隨着時代變遷,中國城沒落並封閉多年,直到臺南市政府買下產權、有意改造爲公共廣場,開啓了這場「水與城市」的對話。
廖慧昕分享,像河樂廣場這樣由政府買下私人產權,再重新作爲公共空間的案子,十分少見,也因此吸引了國際的關注。
水中重生的河樂廣場
在公開國際競圖中,來自荷蘭的建築師事務所MVRDV脫穎而出。在MVRDV官網如此寫着,「We create happy & adventurous places.」(我們創造快樂且富有冒險精神的地方),這間以創新聞名的建築團隊,曾參與鹿特丹拱形市場設計等國際知名案例。「我們公司喜歡有挑戰性、議題上有趣的案子。」MVRDV臺灣總監廖慧昕表示,團隊重新梳理臺南的發展脈絡,建城400年的歷史,整個大臺南市擁有多樣豐富的自然景觀,如海岸線、紅樹林、溼地、山林等,但是到了市中心,就成了混凝土城市,而中國城的改建計劃,給了在水泥叢林中注入水、綠等自然元素的契機。
MVRDV對這項改造計劃提出的構想,是從基地本身的歷史出發。中國城位處昔日臺南運河的盲段,是臺南的漁貨集散地,隨着城市的發展,1980年代中國城興建,成爲當時重要的商圈。回溯歷史,「水」成了重要的元素,這段水岸記憶也成爲MVRDV設計的核心。
一般的公共廣場設計,多以地面層爲主,然後加上水景觀的處理,像是噴水池。廖慧昕表示:「既然基地本身的條件這麼有趣,有承載歷史的一面,除了拆除建物,還需要回填地下室保留載重,那何不用既定的條件作爲設計的起點?」於是團隊順應原有地勢,打造一座下沉式的親水廣場。形塑如人工潟湖般的水池地景,並以細石鋪面營造沙灘的感覺,讓人們能夠親近水域、赤腳漫步。廖慧昕笑說,每次回臺灣,若行程許可,就會到河樂廣場「巡田水」,她經常看到的景象是,當大人還在觀望要不要脫鞋,小孩看到水,二話不說就衝進去玩,同行的爺爺奶奶也跟着下水嬉戲,享受甜蜜時光。
廖慧昕認爲,中國城是這座城市發展的一頁歷史,所以不希望將建築體全部拆除,抹滅這段過去。反倒希望能夠保留部分舊有結構,化作景觀的一部分,讓它與水池、廣場結合,成爲屬於臺南獨特的廣場設計語言。因此,團隊特別保留部分柱體與基座結構,並在廣場一隅設有透明地板,可以看到原建築的遺構,「就好像看到一個古蹟一樣,讓過去的歷史在這裡被看到。」廖慧昕欣喜地說。
透過都市更新來回應氣候變遷,河樂廣場不僅保留了往昔地方的風采,更讓城市多了一處能呼吸、戲水、創造回憶的空間。
在冬山河生態綠舟搭船,欣賞園區豐富的自然生態。
水岸的綠意夢境:冬山河生態綠舟
目光轉到臺灣東部的宜蘭,這座與水緊緊相系的城市,終年雨水充沛,在山與海之間,天然溪流交織着人工圳路,不僅灌溉蘭陽平原的田野,也爲發展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提供了沃土。
冬山河中游,有一片從水田慢慢「長出來」的森林──冬山河森林公園,也被稱作生態綠舟。這座水岸公園由日商日亞高野景觀規劃臺灣分公司(以下簡稱臺灣高野景觀)耗費25年打造,從一片沒有半棵樹的水田,變成如今盎然的生態園區。
「我們本來以爲森林公園是在山上,結果基地勘查時嚇了一跳,是一大片被堤防包圍的水田,中間還穿過鐵路,周邊有臺九線和三條河流,四塊土地像拼圖一樣被切割。」臺灣高野景觀負責人石村敏哉笑着回憶。從搬石頭、挖地形、建山坡、種樹,團隊花了許多時間,塑造出從溼地、草原到森林的低海拔森林。「這些看起來自然的景觀,其實全都是我們一點一滴做出來的,『人做的自然』,結果很快地白鷺鷥、蜻蜓就自己過來了。」
園區內的神秘水道是遊客最愛的秘境,利用臺灣特有的鴨母船,遊客可以緩緩駛入穿越鐵路下方的涵洞。原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的涵洞,經團隊巧手改造,變身成宛如《魔戒》的巖洞。走入巖洞中,能看到陽光照射在水面上及反射到岩石上的光影變幻,不只白天很美,夜晚還會打上燈光,營造成絢麗魔幻的神秘洞穴。
若沿步道登上園區制高點,等在前方的是一座帶有童話風格的樹屋。屋頂平臺上可眺望河道和整片綠意,若時間抓得準,還能看到火車穿橋而過的畫面。「眼前這些,從零開始,我們花了25年,將水田打造成人造的森林公園,讓生態變成好玩的體驗。」石村敏哉欣喜地說。
安農溪經整治後,沿途景緻迷人,可騎自行車欣賞臺灣農村的恬靜。 (莊坤儒攝)
水.綠.人共生的安農溪
從冬山河再往西,來到安農溪,這條曾經雜草叢生、鮮少人敢靠近的河川,如今搖身變爲綠意盎然的生態水域。
「安農溪原本堤防內長滿芒草、到處垃圾,人們根本不敢走進去,可是它的自然生態很好。」臺灣高野景觀副總經理李永鼎表示,我們在做的就是讓人和生態取得平衡。安農溪經過整體規劃,不僅公部門投入,社區居民也積極維護環境,公私協力使這條河川敞亮起來,讓人們願意親近。
現在的安農溪,沿岸綠意盎然,河水清澈,最適合輕鬆騎單車、賞鳥、散步,也能玩水泛舟。全長約17公里的自行車道,因爲與橋樑立體交叉,途經七、八座橋樑都不用下車過馬路,讓騎行流暢又安全。沿路可欣賞自然生態豐富的安農溪分洪堰、張公圍親水公園、田心橋落羽鬆等景點,一路吹着風、看着溪流與農田交織的景緻,享受恬靜的時光。
而在安農溪下游尾塹公園內,還建有臺灣第一座公立「公園高爾夫」球場。這種源自日本北海道的運動,結合槌球與高爾夫的玩法,因爲簡單易學,非常受社區居民喜愛。目前球場由在地的社區發展協會認養作環境的維護,民衆只要租器材,就可體驗公園高爾夫的樂趣。石村敏哉笑說,前幾年臺灣組團到北海道比賽,前幾名都由臺灣的選手包辦呢!
郭瓊瑩表示,遊憩的英文就是recreation,就是我來參與休閒活動,我可以recreate(再造),會有活化再生的效果,有一種被療愈、充電的感覺。而城市中與人們相伴的水域,經過整理設計,提供了多樣的遊憩體驗,「親水,不一定真要跳到水裡,而是我們可以每天去走、去親近它,與水共同生活。」她興味盎然地說。
沿着淡水河流域沿線,探索遊憩、美食、健身等樂趣。 (林旻萱攝,吳琴馨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