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樹科技王興興:未來幾年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每年有望翻一番

財聯社8月9日訊(記者 黃心怡)“未來幾年,全行業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每年翻一番的節奏是可以保證的,如果有更大的技術突破,可能未來2-3年,突然一年出貨幾十萬臺,甚至上百萬臺也有可能。”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接受財聯社等媒體採訪時表示。

而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類人機器人市場”的價值將超過5萬億美元,這些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接近10億,並在本世紀30年代末加速採用。報告稱,絕大多數類人機器人將用於工業和商業目的。

不過,當前如何讓機器人不只是停留在娛樂表演層面,真正走進工廠、家庭等,仍是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問題。王興興也在演講和採訪中反覆強調,其核心目標始終是讓機器人去幹活,解放生產力。“AI團隊的大部分人都在研究這個,我們的願景比較大,希望能實現的是通用型的AI。”

在王興興看來,人形機器人難以更進一步迭代的核心原因,並不在於缺乏數據,而是機器人大模型的水平不足。“現階段的機器人大模型還是不夠用,僅類似於ChatGPT發佈前1-3年左右的水平。”

在本屆大會上,不少業內人士都提及了機器人因數據瓶頸所引發的重大挑戰。而王興興認爲,業內對於數據關注度比較高,但對模型關注度太少。機器人對模型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模型能力不足,即使有了數據還是難以用起來。

“整個機器人AI或具身智能模型,本質上還沒有達到階段性的突破臨界點,讓其真正具有足夠的泛用性。相比大語言模型是純數據驅動的,只要數據質量夠好、夠多,模型性能就提升非常快。機器人領域則並不然,即使產出了大量數據,把模型訓練出來,部署到實物機器人上的偏差還是非常大。而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只要很少的數據,就能把模型訓練出來,而且算法能力很高。”

除了大模型外,王興興認爲,未來2-5年智能機器人技術的重心,還包括更低成本、更高壽命的硬件,超大批量的製造,以及低成本、大規模算力。

“在人形機器人本體上,沒辦法直接部署很大規模的算力,因爲在尺寸、電池、部署算力的功耗等都有限制。個人感覺,最多隻能部署峰值功耗約100瓦算力,相當於幾個手機的算力水平。同時,機器人對通信延遲要求比較高,如果算力中心距離機器人比較遠,那麼時間延遲就太大。分佈式算力會是未來在機器人領域非常重要的領域。”

談及機器人何時能儘快有更實際的落地,王興興判斷,“快的話也許2-3年內會有明顯的提升,慢的話或許3-5年,但這波浪潮大概率不會超過10年。”

7月底,宇樹科技發佈了旗下第三款人形機器人產品——“Unitree R1智能夥伴”,起售價僅爲3.99萬元。在此前,宇樹科技發佈的人形機器人G1因9.9萬元人民幣的超低售價,也曾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

對於持續降價,王興興迴應稱,本質上還是希望以更低的價格吸引更多人使用,有足夠的出貨量,才能把生態構建起來。王興興透露,新款人形機器人R1正在推動量產,因此發貨時間會延後一些。

宇樹科技此前已經啓動科創板上市輔導。對此王興興表示,把公司上市當做高考。“是企業邁向更成熟的管理、更成熟運營的階段性事情,是對過去9年多時間的交代,也是對股東的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