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在清大「聽」見自己的獨特 江巧羽挑戰2025東京聽奧

清大學生江巧羽去年在亞太聽障運動會拿下混合團體賽銅牌。圖/江巧羽提供

來自實驗教育體系、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研究所的江巧羽幼兒園時被確診爲輕度聽覺障礙,但只要一拿起羽球拍,身旁的嘈雜就不再影響她,小學四年級開始,江巧羽就立志成爲羽球國手,她學會用眼神、節奏與身體去感受比賽的脈動,也學會如何在沒有語言指令的情況下,讀懂隊友與教練的意圖。如今,江巧羽獲選2025年聽障奧運國家代表隊,即將於今年11月前往日本東京,爲臺灣出戰羽球女子單打項目,將帶着自己全部的努力與信念,挑戰世界。

清大指出,江巧羽2019年以羽球專長及逆境向上精神,經清大特殊選才「拾穗計劃」入學。她小時候因被確診爲輕度聽覺障礙,自此求學路上總會遇到些和別人不同的待遇和異樣的眼光,但只要一拿起羽球拍走上場,身旁的嘈雜就不再影響她。

清大說,從小學拍、走進球場,江巧羽就展現出不同的毅力與決心。與生俱來的聽力挑戰,並未阻止她追夢的腳步,反而練就她超乎常人的感知力與抗壓性。年復一年、無數次練習與比賽,她不只打磨了球技,也鍛煉出一顆無比堅毅的心,高中時首次代表國家參加亞太聽障錦標賽,就帶回1金、2銅的好成績。

「聽障比賽和一般比賽最大的不同,就是所有的會議都仰賴國際手語來溝通。」江巧羽說,一次出賽時認識了領隊,也讓她對聽障文化和手語有了更深的認識,發現自己在運動天賦外的另一個目標,另外,成長過程中的經驗都是她的優勢,她在清大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旁人才會知道能提供什麼樣的協助。

清大指出,清大實驗教育方案將課程分爲校定必修、一般課程和專題課程,除了校定必修,其餘課程都可以依學生需求自由安排。經學習審議小組審覈後,校外業師的指導也同樣能拿到學分。江巧羽善用創新學制的彈性,規畫個人化的學習路徑,大學時跨領域選修學前特教師資培育課程,並在專題研究中深入探索手語學習、運動防護等主題。

碩士班期間,江巧羽則在運科系助理教授陳豐慈及身體活動與大腦心智健康實驗室的協助下,致力青少年聽覺障礙者執行功能的研究,希冀幫助更多國內聽障青少年選手。

如今,江巧羽即將在清大完成碩士學業,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羽球單項技術長,更已入選2025東京聽障奧運羽球代表隊。她說,接下來將全力備戰聽奧,希望能爲校、爲國爭光,繼續用行動證明,接納自己的不同,就是追求夢想的開始;未來計劃投身學前特教領域,爲更多孩子提供多元且有溫度的教育支持。

清大運科系碩二學生江巧羽(右)獲選爲2025東京聽障奧運代表選手之一。左爲羽球隊教練許仁豪。圖/江巧羽提供

清大學生江巧羽以羽球專長及逆境向上精神,經特殊選才「拾穗計劃」入學。圖/江巧羽提供

▪ 鄧愷威生涯首勝球種分析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