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論及體育班「存廢」 不如協助體育班健康發展

▲近期國內體壇堪稱熱鬧無比,特別是今年「九九體育節」將至,各界引頸期盼的運動部,也將在同天掛牌正式營運。(圖經變色處理/記者林緯平攝)

●張家羽/曾任職媒體、企業公關,現爲機關人員

近期國內體壇堪稱熱鬧無比,特別是今年「九九體育節」將至,各界引頸期盼的運動部,也將在同天掛牌正式營運;與此同時,當前各界輿論與社羣似乎欲迎合潮流般,再次激起體育班存廢的爭辯,坦白說,這已是冷飯熱炒的話題。

從體育班源頭審視 探討現況才合乎實際

有趣的是,輿論界的各路「一時專家」,似乎從未真切洞悉問題的根本,而是堅守既有立場作出批判,本以順風球效應能引起社會共鳴,最終因認知專業有限,加上對於整體生態未能掌握,反而招致更多質疑聲浪,實是諷刺。

如要論及現行體育班的生態,不如先從源頭審視,學員是如何進入體育班的,並探討體育班運作的現況,以及體育班學子的職涯探討,才顯得合乎實際許多。

筆者是土生土長運動員、體保生出身,也曾進入運動產業,現正服務於體育行政單位,因此對於現下體育班現況、沿革及體育班辦學理念,相對不陌生。

學生會進入體育班就讀,通常分爲二種現況,一來是成長有淵源,亦即個人興趣或從小接觸特定運動,因發現運動表現的天賦進而投入訓練,在獲得部分心得及成就後,接續進入體育班延續競技訓練。

另一種則比較敏感,也是通常學界不敢正視及探討的案例,就是部分學生自小因學業低就,或家庭及社會因素,在學科表現尚無法與同儕競爭,同時又想取得對等文憑且對於運動訓練不排斥的情況下,則會被嘗試推薦考取體育班,也希望透過團體生活的規範,藉以鍛鍊學生的身心(強健體魄及心理抗壓)及紀律。

先且說上述二類情形,可歸納出一種目的,就是透過體育班的實施,讓年輕學子找到另一項自信與成就感的可能。因此,如果五育並進不是口號及幌子,在基於探索學生適性,且尊重多元發展的前提下,體育班的實施應當是符合教育理念,無庸置疑。

社會氛圍只關心「比賽成績」 不難想像爲何會忽略學科及品行

因此,筆者認爲要探討的,是體育班的執行方針還有考覈制度;執行方針而言,雖說學業表現,並非全然是體育班的學生所擅長,但保有基本學識基礎,說是學生的義務也無可厚非,畢竟要先是「學生」,才能代表學校當「選手」;因此教練必須與學校的教學系統合作,將基本學科表現、生活表現、紀律表現,當作學生出賽門檻,筆者認爲是必須的,且要落實執行,猶如知名電影《卡特教頭》,先做好學生本份,才能上場當球員。

最怕就是專長課教練與學校教師各立山頭,毫無共識。更復雜的,可能還有家長及外界力量的關注(只爲學生出賽權發聲),致使學校管理的原則有所浮動。

另一方面,筆者認爲考覈制度更爲重要,畢竟現行對於「體育班」考覈的指標,多以競賽成績及升學表現作爲績效考量,不可諱言,這也是學校招生時的招牌,延續這樣的現象,這樣的績效考覈,將影響編織在學校的專任教練,因爲比賽成績,以及讓學生考取(或保送)好的大學,既是絕大的績效指標,想當然爾,部分教練就會思考,比賽上場的選手當以戰力最佳的選手爲主,即便是他學生本份(學業、生活表現)未達門檻,抑或是品格表現不甚理想,但在成績導向爲主的情況下,都將之拋在腦後,因而形成教練的偏差心態:「只求贏得比賽就好。」

事實上,大家認知的「體育班」,多把它解讀成競技運動班,因此現行社會往往會以比賽成績去評斷其優劣,以致於限縮體育班多元發展的可能,曾幾何時有人探討體育班的品格表現?曾幾何時有人看重體育班的團隊紀律?曾幾何時有人關注體育班學生的表達能力(含言行、肢體表現)?如果這些是成爲社會公民必備技能,怎不見外界歸功於是體育班養成的,怎不見行政單位將其納入評鑑指標?綜言之,體育班的本質沒問題,有問題的則是社會解讀的角度,以及評鑑制度的呆板及過時。

因此,體育班要討論的不是存廢,而是要着墨於辦學原則以及行政支持系統;可想而知,如果當社會氛圍、行政機關只關心「比賽成績」,就會間接構成校方(包含教練)只以運動表現爲導向,如此就不難想像爲何會體育班學生會忽略學科及品行了。

以此觀點,體育班的存在,是啓發學生探索自我的另一管道,本質與立意無庸置疑,只是在實施與管理當中,當局必須納入多元思考(多元適性發展、多元考覈指標)及樹立原則,才能展現體育班更多的可能效益。

▼體育班要討論的不是存廢,而是要着墨於辦學原則以及行政支持系統。(圖片經變色處理/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