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查辦 不如將塗鴉融入市容
國際街頭文化大典「風格會議」MOS團隊,在花蓮市區溝仔尾街區牆面展開塗鴉創作,希望開創觀光新熱潮。(羅亦晽攝)
多數塗鴉創作者神出鬼沒,抓不勝抓,民衆雖可檢舉兼拿獎金,但舉證困難,查緝不易;有民代建議增加罰金並提高檢舉獎金,以賞罰並行維護市容。不少縣市則設塗鴉牆、辦塗鴉活動,甚至直接邀藝術家創作,減少街頭亂象並扭轉塗鴉負面形象。
員警說,塗鴉客都在深夜避開監視器迅速下手,且公家監視器不會對準店家、民宅,無法清楚拍下犯案瞬間,即使查獲塗鴉客,都以《社會秩序維護法》及《廢棄物清理法》告發,要求限期清理;若民衆提告毀損,由司法機關偵辦往往曠日廢時。
不少縣市祭高額檢舉獎金,但因難蒐證,且需先至專屬網站註冊會員,再將拍到的車牌、行爲時間地點影片及相片上傳,民衆往往直接報警。例如高市府檢舉塗鴉獎金2023年7月起從實收罰款15%提高爲90%,待違規者繳清罰款後即發獎金;但據環保局統計,2022年至今裁處10件,違規者皆不同,且均爲警方移送,檢舉數掛零。
高市議員許採蓁建議市府在適合地點設合法塗鴉區,並研議提高罰金及檢舉獎金。
北市水利處2007年起在河濱設8處塗鴉區,4個月後刷掉再開放塗鴉;中市府則在西屯區中科路廣福路橋墩、大里區環中東路五段防洪牆設塗鴉場。至於成效,北市府認爲習於塗鴉提訴求或刻意污染公設者,不因有塗鴉牆就自我約束,中市府則認爲對減少街頭塗鴉有一定效果。
地方政府也舉辦塗鴉活動,北市青年局就將西門町水泥牆變街頭藝術。花蓮去年4月3日遭地震重創,許多建物受損拆除,經國際街頭文化大典「風格會議」Meeting of styles(MOS)團隊深入溝仔尾街區牆面塗鴉創作,用藝術注入活力,帶動一波觀光熱潮。
花蓮街頭文化教育推廣協會總幹事黃弘舜說,幾個月來塗鴉作品成新景點,常見遊客打卡,居民主動導覽、指引哪面塗鴉牆最好拍照,人情味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