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排華法案》抗爭,華裔家族百年奮鬥史將拍成劇集

上週,總部設在洛杉磯的神經球影業(Neurosphere Entertainment)宣佈買下非虛構作品《幸運之家》(The Lucky Ones: One Family and the Extraordinary Invention of Chinese America)的影視改編版權。該書出版於2010年,2015年由商務印書館引進發行簡體中文版,講述“淘金潮”之後移民美國的華裔趙洽(又名約瑟夫·泰普)家族前後三代人的奮鬥史,尤其是趙洽夫婦在排華法案背景下,不惜訴諸公堂,爲子女乃至所有在美華人爭取公平受教育權利的真實事件。

《幸運之家》由商務印書館引進發行簡體中文版。

《幸運之家》出自歷史學家艾明如(Mae Ngai)之手,她本人是“二戰”後移民美國的華裔後代,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移民史和移民政策,代表作還包括《不可能的國民:非法移民與現代美國的形成》《從苦力貿易到排華》等。正如《幸運之家》簡體中文版的副標題“一個華裔美國家庭的百年傳奇”所示,艾明如以美國國家檔案館第一手文獻爲參考,揭示一段華裔美國人羣體真實卻被忽略的歷史。

書中涉及的名爲“泰普訴赫爾利案”的訴訟,常被稱作“美國華人爭取公立教育平權的第一案”。事件發生在1885年的舊金山,也就是美國《排華法案》正式簽署的三年之後。在此一年之前,公立小學春谷學校(Spring Valley School)因爲趙洽的女兒瑪米·泰普(Mamie Tape)的華裔身份將她拒之門外,趙洽將該校校長赫爾利及其背後的舊金山教育委員會告上法庭。最終,加利福尼亞州法院判決趙洽勝訴,認定“拒絕中國父母在本州所生的孩子進入公立學校是違反該州法律和美國憲法”。

趙洽(左一)與家人在一起。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雖然在法庭上贏得了訴訟,但在實際操作層面,華人家庭並未獲得實質性的有利結果。法院判決之後,敗訴的舊金山教育委員會立即施壓加州議會,通過了一項爲華裔兒童設立專門學校的法案,並且規定華裔兒童只能在此類專門學校唸書,不能進入其他公立學校和白人學生一起上學。這項法案表面看來是維護了加州法律乃至美國憲法賦予的全體公民受教育權,保證華裔兒童也有書可讀,但實質上卻是採取種族隔離的辦法,將華裔視若低等公民。

爲此,在致舊金山教育委員會的抗議信中,趙洽夫婦義憤填膺地寫道:“生爲華人難道是一種恥辱嗎?你們有什麼權力這麼做?就因爲她是華裔,你們就禁止我的孩子入學。瑪米·泰普永遠不會去你們創辦的中文學校!絕不!我要讓全世界見識一下,在這個種族歧視者統治的時代,還有什麼正義可言!”

最終,迫於無奈的趙洽夫婦,還是隻能委屈地將女兒送進新設的中文學校,稍後全家搬去了伯克利,纔在那裡找到願意接受華裔兒童的公立學校。直到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才作出“隔離政策不可能保證完全平等,因此對學生的隔離做法違反憲法”的判決。從此,學生不分膚色、種族都能在同一間教室內受到教育的權利纔算真正在美國全境逐步落實。

這次,神經球影業計劃先將《幸運之家》改編爲一部劇集,以趙洽家族作爲主角,追溯由“淘金熱”後的舊金山到《排華法案》通過,再到1904年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爵士時代以及“二戰”的諸多歷史事件,探討華裔社羣在美國社會的浮浮沉沉。

歷史學家艾明如

“我很高興《幸運兒》能被拍成影視作品,”艾明如告訴媒體,“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意外旅程,他們與種族主義、排斥異己作鬥爭。一直以來,‘泰普訴赫爾利案’的知名度都不大,其實卻是最重要的美國民權案件之一。早在其他羣體訴諸法律之前,就有這麼一個華裔美國家庭挺身而出,對抗政府,挑戰法律。我相信這個植根於堅韌、正義和歸屬感的故事,將在當代觀衆中間獲得強烈共鳴。”

神經球影業曾參與製作紀錄片《善良的天使》。

創立時間不長的神經球影業,過往較爲有名的作品包括反映中國外交關係的紀錄片《善良的天使》(Better Angels)等。除了《幸運之家》的劇集之外,據稱神經球影業接下來還會參與制作由吳宇森執導、表現傳奇在美華工丁龍(又名馬進隆)生平事蹟的傳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