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牡丹共美 與世界同夢——2025 菏澤牡丹國際傳播論壇暨 “共同講好黃河故事”研討會側記

春日菏澤,萬畝牡丹競相綻放,奼紫嫣紅間流淌着這座城市的千年文脈。4 月10日,2025 菏澤牡丹國際傳播論壇暨 “共同講好黃河故事”研討會在會盟臺會議中心開幕。這場盛會以黃河爲脈、牡丹爲媒,搭建起中外文明對話的橋樑。

菏澤牡丹的歷史,是一部中華文明與自然共生的史詩。自隋唐時期起,菏澤人便以黃河沖積平原的沃土爲畫布,以牡丹爲筆墨,書寫着 "曹州牡丹甲天下" 的傳奇。如今的菏澤,擁有 9 大色系、10 大花型、1308 個牡丹品種,培育新品種數量佔國內總量的 80%,對全國牡丹種植苗木的支持率達 85% 以上,苗木出口率佔全國的 90%,已然成爲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

正如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所言:“從古至今,世界各國文明不約而同地將花作爲美好的象徵。發祥於黃河流域的牡丹,以其雍容華貴的風姿,展現了幸福美好的盛世氣象和高風亮節的君子品格,一直深受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牡丹很早就成爲各國感知中華文化的窗口。公元 8 世紀隨空海和尚東渡日本,得名 “唐獅子”;借古絲綢之路傳至 20 餘國,融入刺繡、瓷器等載體。荷蘭畫家梵高在《牡丹花瓶》中展現其生命力,美國作家賽珍珠以牡丹爲符號創作同名小說,日本畫家加山又造留下數百幅牡丹畫作。

近年來,菏澤策劃 “牡丹出海”計劃,在荷蘭、日本、韓國設海外分會場,在保加利亞等地建海外牡丹園;在馬來西亞等國成立文化傳播站,舉辦牡丹文化展;工筆牡丹畫亮相紐約時代廣場,牡丹籽油等產品遠銷 海外。

“這是我第一次來菏澤,很高興在牡丹盛開時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 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外籍專家安澤來自北歐,她在曹州牡丹園佩戴花環時感慨:“節日裡的花環讓我與牡丹產生共鳴。花在文明交流中不可或缺。”

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指出:“黃河故事見證人類智慧,牡丹象徵美麗繁榮。兩者共同代表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演進。希望通過論壇分享故事,將文化符號融入現代表達。”

牡丹產業發展也是焦點。菏澤已形成種植、加工、商貿、文旅一體的產業鏈,開發出牡丹籽油、日化品等 11 大類 260 餘種產品,遠銷海外。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舒慶豔在圓桌討論中表示:“科技助力下,牡丹產業實現三產融合,在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黃河潤國色,美美共天香。在菏澤,牡丹與黃河相遇,既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沉瑰麗,也通過國際傳播,書寫着東西方文化尊重共生的新篇章。

菏澤報業全媒體 記者 武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