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江評 |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航天續寫傳奇
4月24日,第十個“中國航天日”,神舟二十號發射!當北斗的微光吻過南海千帆,當遙感衛星的波段穿透棉田,當“天宮”的水珠在少年的眸中流轉成星——中國航天正以銀河爲墨,將宇宙的詩行寫在人間扉頁。從敦煌飛天的雲紋到天宮機械臂的弧光,中國正以堅實的步伐勾勒出千年求索的壯麗軌跡。
自主創新是中國航天最澎湃的動力。當“北斗”爲全球十多億人服務,當“天問一號”在火星留下中國足跡,世界看見的不僅是科技飛躍,更是一個民族將命運緊握手中的倔強。戈壁的風沙磨礪出航天人的鐵骨,他們的指紋深嵌在燃料閥上,汗水結晶在實驗艙中。量子通信衛星構建天地一體化網絡,小行星防禦系統構築太空安全屏障,中國航天正在多個領域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科技惠民是中國航天最溫暖的敘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爲牧民提供精準的牲畜定位服務,能夠第一時間獲得牛羊等牲畜的實時位置;衛星遙感+AI監測革新農業監測模式,能夠實現玉米分階段精準灌溉,不但節水還能增產。這些惠民成果讓高深的航天技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造福社會。
開放合作是中國航天最寬廣的胸懷。中國空間站已向多國航天員和科學家敞開大門,共同推進前沿太空實驗;“嫦娥六號”帶回的珍貴月壤樣本,分配給了18個國家,與全球多所頂尖科研機構開展聯合研究。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司司長阿爾蒂·霍拉-邁尼表示:十分認可中國在航天領域國際合作中付出的努力,期待未來在這一領域繼續與中國攜手共行。這種開放共贏的航天外交,不僅彰顯了中華文明“天下大同”的古老智慧,更展現了中國作爲航天大國的時代擔當。
航天精神是中國航天最動人的旋律。航天精神是實驗室裡經年累月的數據校準,是發射場毫釐不差的設備查驗,是控制檯前靜默專注的軌跡追蹤。工程師以超高精度編織火箭的飛行詩行,程序員用算法架構星辰的秩序經緯。航天人以當代科技描摹宇宙圖景,在數據與代碼中延續着古老的匠心;以沉默註解偉大,將個體的嚴謹熔鑄爲集體的突破。他們讓每顆衛星的軌跡、每次實驗的數據,都成爲人類理解宇宙的新座標。
星河流轉,蒼穹作幕。站在新的歷史座標上,中國航天正以自主創新爲引擎、以惠民利民爲宗旨、以開放合作爲橋樑、以航天精神爲靈魂,向着星辰大海的更深處進發。星河無垠,征途永續,讓我們致敬每一位航天人,在這無垠的宇宙舞臺上,中國航天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續寫一次又一次傳奇!
作者:吳紫婕(兩江新區)
編輯:曹葉
審覈: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