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痔瘡 中醫首重氣血順暢

熱門話題

痔瘡令人苦不堪言又難以啓齒,中醫認爲,痔瘡多因脾胃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局部瘀血、溼熱下注。此外,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易造成局部血液淤滯,應適時站起活動,促進血液循環;經常散步、練習太極、八段錦,促進氣血循環,避免久坐久站,都是預防痔瘡的良方。

宜蘭新悅診所中醫師陳威震說明,中醫觀點與防治原則有三,首先是脾胃健運、氣血調和,痔瘡多因脾胃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局部瘀血、溼熱下注。中醫強調健脾養胃,促進氣血順暢,減少痔瘡發生。

其次是清熱利溼、涼血止血,痔瘡有紅腫熱痛者,常屬溼熱下注,應以清熱利溼、涼血止血爲治療原則。最後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痔瘡反覆出血、疼痛者,多伴有瘀血阻滯,可採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和穴位按摩。

陳威震提醒,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香蕉、蘋果,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避免辛辣、油炸、酒類及刺激性食物,減少肛門局部發炎;並且補充足夠水分,每日飲水約2000到2500毫升。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易造成局部血液淤滯,應適時站起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建議經常散步、練習太極、八段錦,促進氣血循環,避免久坐久站。平時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用力過猛,若便秘嚴重,可考慮用中藥調理脾胃,或使用溫和的通便方法。

陳威震分享3類常用中藥,清熱利溼藥材如黃連、黃芩、地黃;活血化瘀藥材如桃仁、紅花、丹蔘;補氣健脾藥材如黨蔘、白朮、茯苓。亦可透過穴位按摩調理,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有助於活血化瘀;長強穴位於尾骨下端,常用於治療痔瘡;次髎穴位於骶骨旁,促進局部氣血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