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眼疾 僅3成民衆定期檢查

衛福部國健署攜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與愛盲協會,與醫界代表共同呼籲民衆及早檢測、積極治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提供/鄭鬱蓁臺北傳真)

臺灣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眼疾威脅日益嚴峻。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臺灣約有721萬人因眼科疾病就診,較前一年增加約31萬人,其中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視力受損與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醫師呼籲應「早期篩檢、積極治療」行動,守住視力。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表示,全球超過22億人受眼疾困擾,亞太地區更承擔全球近三分之二中重度視力障礙病例,其中黃斑部病變是造成視力受損與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亞洲地區,溼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患者中,有6成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亞型,一旦病竈破裂出血,視力可能瞬間驟降至僅剩光感。

根據最新「亞太視力健康調查」顯示,近3成民衆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僅3成會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提醒,黃斑部病變並非單純老化所致,而是長期用眼行爲的累積結果,且「每增加100度近視,就會提高60%黃斑部病變風險」,預防與早期治療纔是維持清晰視界的不二法門。

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也指出,黃斑部病變不再是長者專利,40至50歲的中壯年患者明顯增加。他建議民衆,可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每月自我檢測,若發現視線扭曲、模糊或顏色黯淡,應立即就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陳珊霓主任則提醒,PCV病竈的脆弱性高,即使定期追蹤仍可能突發出血,造成永久視損。她強調,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是關鍵,目前包括光動力療法與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等多元治療方式,已能有效控制病竈、改善視力。不過仍建議,民衆應建立「及早篩檢、積極治療」的共識,讓清晰視界成爲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