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帶繼續維持,川渝至蘇皖一帶警惕強降雨致災

近幾天,一條沿着長江走向的雨帶讓川渝至蘇皖一帶降雨頻繁。降水分佈不均勻、單點強度大,是這條雨帶的突出特徵。值得注意的是,雨帶覆蓋下的多處山區還面臨山洪、地質災害等風險。

監測顯示,9日以來,四川東部、重慶、湖北等地普遍出現50至100毫米降水,四川成都、德陽等局地達253至349毫米。

氣象部門預計,11日至12日,雨帶位置依然維持,四川、重慶、貴州北部、雲南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蘇等地部分地區仍有暴雨或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董全分析,當前來自西南方的低空急流不夠強,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也較弱,但空氣中的水分充沛,能量充足,就會形成面上不均勻、單點強的降水。“氣溫越高空氣中能夠容納的水汽越多,目前這種空氣中水汽總量極大的情況爲強降水提供了充分的前提。”董全說。

專家表示,無論是大範圍強降水,還是分佈不均勻、單點強度大的降水,都具有較強的致災性,容易引發次生災害,但後者更加隱蔽、預報難度更大,相關地區切不可因爲暫時沒有降水或降水不強而放鬆警惕。

事實上,不同類型的降水都可能引發地質災害。

當短時強降水發生時,雨水來不及充分滲入深層土壤,大部分會在地表形成快速流動的水流。這些水流沖刷地表的鬆散土石並將其裹挾,易形成泥石流。同時,表層土壤在短時間內因雨水飽和,就像被泡軟的蛋糕一樣失去原有的穩定性,容易發生淺層滑坡。

而在持續性降水的作用下,雨水會慢慢滲入土壤深層,就像給山體“喝水”。水分順着岩土體中的孔隙或裂隙不斷滲透,導致岩土體自重增加併發生泥化、軟化現象,坡體強度和穩定性降低。當深層土壤和岩層之間的摩擦力被水分削弱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發生深度較大的滑坡,土石量大、破壞性強。

即使已經雨過天晴,也不意味着風險解除。雨水滲到土壤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雨停後水分仍在向土壤深層滲透,可能數天後山體內部的土壤才達到飽和狀態,從而誘發滑坡。此外,雨後陽光照射使表層土石中的水分大量蒸發,岩土體中收縮裂縫易導致土石層鬆動,在重力作用下也易發生滑坡。

氣象專家提醒,正值暑期旅遊旺季,建議景區加強防範措施,遊客要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行程。此外,長江流域中小河流密佈,需要注意防範可能發生的中小河流洪水。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