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志偉:教練包山包海像「保母」

賴冠傑(左)的啓蒙教練廖學甫(中)與目前的指導教練遊志偉(右),陪賴到宜蘭縣府接受表揚。圖/遊志偉提供

臺灣雖從二○一八年起推出「黃金計劃」重點補助培訓奧運奪牌菁英選手,但更多尚未冒出頭的新秀,恐因資源不足而半途而廢;宜蘭輕艇界坦言,培訓選手花費不低,也遇到選手來源欠缺、教練人才不足等問題,若要培育出更多奪牌好手,妥善培訓計劃、政府挹注資源都很重要。

亞運金牌國手張築涵,在安農溪示範劃輕艇。記者餘承翰/攝影

多在日月潭訓練的張築涵,爲了省錢而住帳篷,也曾爲了生活及增加訓練經費而兼職國中教練或參加龍舟賽賺獎金;賴冠傑則一度爲家計到超商當店員,直到教練遊志偉協助才重返競速賽道。

「劃出好成績就會有政府相關計劃挹注,沒有成績前,教練及選手都很辛苦。」中華民國輕艇協會副理事長楊明恩說,訓練的船隻、設施都要花錢,最重要的是教練是否足夠?

賴冠傑的教練遊志偉也說,國外對輕艇訓練分工極細,不同訓練專項各有不同教練,但國內的教練總須包山包海,什麼都要去做,感覺更像「保母」,有時難以面面俱到。

臺北選手在基隆河練習,但水質不夠好;桃園選手利用石門水庫,但有乾旱水位降低及訓練長度不足的問題;中部選手到水域大的日月潭練習,也有水位低的問題。

體育署與宜蘭縣政府投入一億四千多萬元興建的「冬山河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於二○二二年啓用,耗資二點七億元的「安農溪輕艇激流基地」也在今年初完工,宜蘭發展水上運動具有極大優勢,但願意投入輕艇運動的學生卻愈來愈少。

培育輕艇選手搖籃的吳沙國中,嘗試到鄰近鄉鎮市爭取學生,位處激流賽場附近的三星國中也正爭取學生加入,基層教練對選手來源不穩定、教練也不足夠的狀況感到憂心,深怕「軟體跟不上硬體」,讓賴冠傑、張築涵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