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整車零關稅衝擊 車輛公會籲先降貨物稅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7日召開「臺美政府對等關稅協商我國政府因應對策」公聽會。車輛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吳智魁表示,汽車產業主張優先調降貨物稅而非關稅,憂心最壞情況恐變成「出口高關稅、進口零關稅」,恐導致貿易不對等,讓整體產業變成是最大輸家。
財委會今上午邀請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財政部、經濟部官員及各界代表出席,針對美國主張零關稅下臺灣應如何因應,而出席學者專家中也有汽車產業內的業者與勞工代表。
車輛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吳智魁指出,國內的汽車市場已是高度自由競爭,市場上已經有超過50個品牌、200款車型在販售流通,去年汽車關稅收入達450億元、貨物稅超過800億元,合計近1,300億元,未來美國輸臺車輛享零關稅,會對本土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
「汽車產業對人民、對國家貢獻不容忽視,政府心中字有一把尺。」吳智魁說,汽車產業主張優先調降貨物稅,不是關稅,國產車輛因爲制度、環境無法降低成本時,最壞的情況就會變成「出口高關稅、進口零關稅」,未來可能是貿易商笑進場,消費者覺得自己撿到便宜,但產業卻是最大的輸家。
汽車零組件的進口關稅,他認爲應該將國內無生產能力的零組件關稅降爲零,來協助整體產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也呼籲政府,應爭取分階段調整稅率的緩衝期,不應貿然調降整車關稅。
另外,汽車產業的勞工代表、桃園市總工會副理事長劉勝銘也反問「難道汽車產業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他表示,汽車供應鏈從上游到下游預估創造約30萬個就業機會,平均年齡落在40至50歲,若汽車產業受到零關稅衝擊,首當其衝的就是這羣中高齡勞工。他說,過去與政府溝通時,被官員反問「可以去臺積電工作啊」,講得好像是跳槽了、對方就會收留,相關的技能都沒有協助輔導,批評政府的配套脫離現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