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傾向獨老 淪靈性照顧盲區

長者們接受靈性照顧服務,希望能正面看待高齡生活。(柯芊邑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根據衛福部調查,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6人就1人罹患憂鬱症,爲輕生的原因之一。衛福部社家署去年底宣佈,將在全臺4949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開設「靈性課程」,不過,第一線照顧人員發現,關懷據點老人較爲正向,反而是走不出門的獨居及機構長者最爲需要,恐成爲政策推動的盲區;精神科醫師建議有憂鬱症風險的獨居長者應列爲優先關懷對象。

臺南市獨居的74歲賢伯食不下咽、失眠持續1年多,就醫評估爲老年憂鬱,但他擔心拖累子女,拒絕規律服藥及回診,最後輕生離世。85歲阿珠姨與兒子同住,因腦中風致下肢無力,常無法入眠,亦經診斷罹患老年憂鬱症,雖穩定服藥,但失眠未見好轉,某日趁兒子不在家時尋短,送醫仍回天乏術。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一般人憂鬱症盛行率10%,長者憂鬱症盛行率高達16.7%;至於20多年來全臺各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也以65歲以上最高,自殺原因更以「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排行第一。

臺南市永康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黃隆正指出,多數憂鬱症患者都是心理問題引起,通常只要有人陪伴、關心,即可減少長者的被遺棄感,有助於降低心理風險。政府目前推動的靈性照顧服務,大多鎖定社區關懷據點的老人家,相對忽略存在憂鬱症風險的獨居長者,頗美中不足。

嘉義縣政府社會局推動靈性照顧服務的過程中,發現社區長輩對靈性照顧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特別是對生死議題的討論,有些人會顯露出抗拒、不願面對,成爲第一線志工、種子教師還要努力的方向。

推動靈性照顧的第一線人員亦發現,社家署鎖定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開設靈性課程,但願意參與據點的長輩們,心理素質普遍較爲正向,反而是走不出家門的獨居長者及長住機構的長輩,更難獲得社會資源支持,恐淪爲政策推動的盲區。

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說,靈性照顧並非宗教、醫療照護、心理治療或輔導諮商,而是使對生活失去目標的長者找到心靈慰藉、生活重心和目標方向,已編列300多萬元進行120名種子師資培訓計劃,預計今年中完成後,將師資分配到各縣市據點,屆時只要據點開課,即可就近調配師資。(全國各縣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