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毓蘭專欄》兩場天災 兩面鏡子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市區,淤泥及廢棄物堆滿街道。(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夏天,臺灣接連遭受颱風侵襲。7月初的丹娜絲與後續豪雨重創嘉南;日前,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豪雨導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造成光復鄉慘重傷亡。兩場天災都屬於大規模事件,但從媒體關注、政府應對到社會力的挹注,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局面。這種差異,反映的不只是自然災害本身,而是政治與媒體的選擇,是政治算計的結果,更是臺灣社會治理的困境。

丹娜絲颱風過後,嘉南災情雖然災區斷訊、淹水、房屋掀頂,災情慘重,但是並未出現類似這個週末涌入大批志工協助災後復原,究其原因,主要是當時正值「大罷免」白熱化時期,主流媒體的焦點仍以攻訐藍委爲主,無暇他顧,只能說機關算盡,誤了本命區的災後復原,也纔會讓嘉南綠色支持者「戚心」失望,在隨後的公投、民調中,表達對民進黨的不滿。

相比之下,馬太鞍溪潰堤則顯得格外孤立。7月26日堰塞湖問題被發現時,大罷免仍在進行,政治版面幾乎被全面佔據。災情並非不嚴重,而是無法擠進新聞焦點。花蓮又屬於藍營執政,中央與綠營側翼傾向把責任推給傅崐萁、徐榛蔚,輿論場上充斥着「地方政府要負責」的聲音。於是,中央部會遲遲不作爲,彷彿「這是地方的事」。責任模糊化之下,救災時機被延宕,災民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這樣的政治算計,造成災害治理的斷裂。臺灣社會習慣於「重大天災,中央應主導」的治理邏輯。但這次,中央與地方相互推責,結果只剩民間力量挺身而出。教師節3天連假,超過兩萬人自發涌入花蓮光復鄉協助清理與重建。這股社會力令人感動,但背後其實是一種制度性失靈的反射。政府失能,社會補位。官方的消極反而激起更多民間參與,卻也凸顯出政府與社會角色的錯位。

誰能想到徐國勇才宣告「沒有臺灣光復節」,不到10天,全世界都看到「臺灣光復」了!

天災無法避免,但政治算計卻可以選擇。丹娜絲與馬太鞍的案例凸顯了臺灣政治的現實──當災情與政治利益不一致時,災民就容易被邊緣化。然而,在氣候變遷的世代,社會需要更多跨越藍綠的合作,而不是一味把災難當成攻防工具。這次的馬太鞍潰堤,歷史一再提醒我們:救災若被政治凌駕,最後受害的永遠是人民。

從丹娜絲到馬太鞍,不只是兩場天災,而是兩面鏡子。它們映照出臺灣政治的真實樣貌,也折射出社會的善意與韌性。當媒體流量退去,當政黨激情冷卻,留下的問題纔是真正需要回答的:我們要繼續陷於政治角力,還是能學習「沒有一件事比救人更重要」的態度?這,是臺灣在極端氣候時代最迫切的課題。

我們的母親─臺灣,又一次以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向世人宣告她的體質越來越脆弱:逢水成澇,逢風成災。當災難不再是偶發的意外,而是必然的臨時考題,政府在處理重大天然災害與突發災難事件的應變效能,成了評量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大難當頭,如果中央不能活絡與地方的夥伴關係,以人民爲主,如果還在分藍綠,還在算計利害,我們的母親仍會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