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消暑遇險 學會自救互救
連日來,各大游泳場館人氣爆棚,游泳戲水成了人們消暑的一大樂事,但溺水事件時有發生。8月8日,北大醫院太原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任曉軍提醒,在親水消暑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在吃太飽、餓肚子、喝了酒、吃了藥等情況下,千萬別下水,一旦遇到險情,要學會自救互救。
“溺水有三個特點,快、靜、急。”任曉軍提醒,落水淹沒後,只需短短2分鐘人就會失去意識。溺水者往往無法呼救,掙扎微小、無聲無息,水面可能只看到頭髮或嘴巴一沉一浮,而黃金救援時間僅4分鐘至6分鐘,超過這個時間,大腦細胞就開始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傷。
“在吃太飽、餓肚子、喝了酒、吃了藥等情況下,就不要下水游泳。”任曉軍反覆強調,孩子、老人、行動不便者是重點保護對象,不私自下水、不結伴野泳、無大人不下水、不到無安全設施水域、不到陌生水域、不盲目下水救人。如果游泳,要選擇有合格救生員值守的水域,下水前要簡單熱身,慢慢適應水溫,避免抽筋。
如何科學互救自救?任曉軍建議,如果離得遠或有漂浮物,包括救生圈、浮板、空水瓶、長杆等,施救者要趕緊拋過去,讓溺水者抓住,爭取寶貴時間,防止完全沉沒。在務必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再下水救人。上岸後,迅速將其移到安全平坦處,先判斷溺水者狀態,如有意識、有呼吸,要先保暖,側臥位躺着觀察,等待120;如無反應、無呼吸/瀕死喘息(像嘆息),要立刻實施心肺復甦。“心肺復甦千萬別停歇,在120到來或患者恢復前,持續按壓,不要停。同時,要注意‘二次溺死’(遲發性溺死)風險,獲救後仍需就醫觀察。”任曉軍特別提醒。(記者 劉濤)
來源: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