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項!中國“書院”被韓國申遺成功!

韓國再一次將古中國文化項目申遺成功!

據韓聯社首爾電,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韓國以“新儒學書院”之名,將9所保存了朝鮮王朝時代儒學私塾原貌的書院,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這9所儒學書院分別是:榮州紹修書院、安東陶山書院、慶州玉山書院、安東屏山書院、達成道東書院、咸陽藍溪書院、井邑武城書院、長城筆巖書院、論山遁巖書院。

這件“隔壁家的喜事兒”,對於中國教育界,尤其是一直致力研究儒學或書院文化的人來說,實在令人沮喪、心疼,甚至憤怒。

要知道,書院制度與書院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原產,在千餘年時間裡,深深根扎於民間社會,散佈於城鄉村落,最多達到7000餘所!

而韓國的書院,不僅出現比中國晚,數量比中國少,發展亦不如中國,且本身就是從中國移植過去的。

韓國申遺成功之榮州紹修書院

韓國申遺成功之安東陶山書院

提到書院與儒家文化,想必中國人最熟悉不過了,因爲他發源於中國,凝聚着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之精華。從唐中葉開始至晚清教育改制,書院作爲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至於儒家更不必多說,幾乎是中國文化的象徵。

在中國古代,儒家士大夫以創建書院培養人才、創新學問,創造了具有人文教育特色的書院文化,書院可謂是傳統高等教育的重要載體。

1901年,書院改制,漸漸淡出歷史舞臺,成爲中華文化的標本、儒家文化的符號,以及收費旅遊景點。

嶽麓書院

在中國古代,書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歷史上的中國,有四大著名書院,分別是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

其中,尤以嶽麓書院最爲有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楊昌濟、程潛等都曾在此學習。有人曾這樣評價:一座嶽麓書院,不意間竟成就了半部中國近代史。

應天書院

中國現代依舊有大量文化學者在研究書院,對於申遺的工作,與韓國如同賽跑一樣在努力。

韓國自2015年就開始書院申遺之路,這事立即引發中國學者和部分網友的焦慮,呼籲有關方面重視中國書院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宣傳,主張中國傳統書院應該積極作爲,聯動韓國、日本等東亞儒家文化圈的相關書院共同申遺。

可惜,這些聲音並沒引起相關部門的反應。

聽到韓國的這一喜訊,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接受鳳凰網記着訪問時,直言不諱:“自愧。祝賀。”

並說道:“一介書生,盡力了,但又無能爲力。韓國的朋友終於成功了,6年多的努力沒有白費,向他們表示祝賀!中國書院承載無數讀書人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的夢想,是東亞文明的共同財富,他成爲世界文化遺產,當之無愧,只可惜韓國朋友做了排他性的處理。”

鳳凰網國學:韓國的書院制度是從中國學習過去的,爲什麼在申遺上他們搶先了一步,而且成功了?

鄧洪波:努力!不懈努力!這正是儒家書院的精神所在。

嶽麓書院內景

申遺成功的韓國陶山書院內景

韓國書院如何而來?以最典型的陶山書院爲例,她起源於中國唐朝,16世紀初傳到朝鮮半島,17世紀中葉又由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列島,19世紀末20世紀初或撤廢,或改爲學校,至今有1200餘年歷史。

從此之後,書院在朝鮮半島興盛一時,影響至今。

韓國人之所以能申遺成功,他們所作的努力確實令中國人慚愧。他們的背後,是整個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守護。

新版一千元面額的韓幣,正面是韓國第一儒學家李滉,背面圖案則是其弟子爲紀念他的學識和品德而修建的陶山書院。

再看中國,和韓國陶山書院建立時期相近的是應天書院,建立於五代後晉時期。

宋仁宗在1043年將應天書院改爲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爲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著名文學家晏殊,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應天書院

直到清代改制後,應天書院被改建、拆毀。從2004年開始,應天書院開始新的一輪修復,一期工程崇聖殿主體目前堪堪完成。

應天書院

慕名而去的旅人是這樣評價這座1100多年的古老書院:

完全是現代人仿古建造的,大門前有一座拱橋,站在拱橋上可以俯瞰院內,但除了大門什麼也看不到。

進入大門之後,這個院子空空如也,只有一座大殿,大殿是重檐歇山建築,殿內也無非就是一些仿古擺設和書院介紹,出了大殿就是一個空院子了。

實在不值20元的門票。

真是連大門上“應天書院”那幾個大字,都透露着一種難以言說的寥落和心酸。

▼今日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