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控制咖啡果小蠹蔓延 茶改場公開非化學農藥綜合防治術

國內自2007年首次發現咖啡果小蠹危害蹤跡後,至今已入侵全國咖啡產區,爲防制咖啡果小蠹對咖啡果實的侵害,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制定綜合管理(IPM)的方法,採用非化學農藥綜合管理措施防治技術,並提出3項操作重點,協助農友有效控制其族羣蔓延。(農業部提供)

國內自2007年首次發現咖啡果小蠹危害蹤跡後,至今已入侵全國咖啡產區,爲防制咖啡果小蠹對咖啡果實的侵害,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制定綜合管理(IPM)的方法,採用非化學農藥綜合管理措施防治技術,並提出3項操作重點,協助農友有效控制其族羣蔓延。

茶改場說明,咖啡果小蠹整個生活史均躲藏在咖啡的果實內,以鑽食進入咖啡果實,並於其中產卵及取食,受害的咖啡種子出現取食孔洞甚至發黴情形,成爲精品咖啡豆所稱之物理性瑕疵,並造成後續選別之人力及時間成本額外耗損。此外,未剔除的蟲蛀豆會讓咖啡風味混濁,帶有酸味或酚味(藥水味),嚴重影響咖啡品質。

茶改場補充,由於該害蟲躲藏於果實中的特性,使化學防治難以觸及蟲體,且因落果容易殘留於咖啡園中,造成害蟲族羣持續發生,使產量減少及田間管理成本增加,嚴重影響咖啡整體產業發展。

茶改場爲使咖啡果小蠹銷聲匿跡,採用非化學農藥綜合管理措施防治技術,建議農友應掌握3個操作重點,首先須清除孳生源(俗稱清園),而這步驟也是非化學防治策略的重要基礎,培訓採收人力對被蛀果進行分撿,將被蛀果實移出咖啡園,避免果實掉落地面成爲果小蠹孳生來源。

採收末期需全面性移除枝條上所有未熟果、成熟果及乾果,移除果實的作業必須於修剪前完成,避免枝條夾帶的咖啡果實,成爲果小蠹繁殖和躲避的處所,達到減少果小蠹族羣數量及食物供應的目的。在施行主幹更新時,可於距地面30至50公分處鋸斷,藉此進行清園作業,有效阻斷害蟲食物及棲所的來源。

第二步,懸掛誘引器,茶改場於2020年研發改良式誘引器,使田間操作更爲簡便,利用等比例甲醇及乙醇混合做爲誘引劑,使在果實外飛行之果小蠹雌成蟲受揮發物質吸引而被捕捉;設置誘引器同時具備監測功能,可以顯示園區蟲害危害高峰期及發生熱點,臺灣各產區普遍以3至5月能捕捉最多蟲體。

第三步,使用防治資材,因受限於現行未有核準防治咖啡果小蠹之化學藥劑,僅能應用植物性防治資材,如大蒜素、苦楝油、苦蔘鹼等,依商品的建議稀釋倍數施用於咖啡果實上,能減緩果實生長初期被害率的上升。

茶改場指出,臺灣咖啡朝向精品化發展,除了設法突顯產區特色,更要有良好的原料供應,傳統粗放管理的概念也要與時俱進。該場與光電業者合作研發智慧選豆,減省篩選之人力成本,推薦農友多加利用;此外,茶改場綜合管理需要各種措施相輔相成,未來將持續投入輔導資源,辦理咖啡專業訓練講習,與農友共同交流實地經驗,一同努力建構咖啡產業價值鏈,生產出優質、安全的精品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