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庠科技獎最高榮譽五得主 每人獲150萬獎金
「第23屆有庠科技獎」今天舉辦頒獎典禮,本屆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獎」共有五位得主,包括陽交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右二)、中央大學教授孫慶成(左一)、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左二)、清華大學教授賴志煌(中)等人。記者董俞佳/攝影
「第23屆有庠科技獎」今天舉辦頒獎典禮,本屆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獎」共有五位得主,分別是陽交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中央大學教授孫慶成、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清華大學教授賴志煌、臺灣大學教授陳良基,分別在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等類別展現學術成就與貢獻,每位獲新臺幣150萬元獎金。
有庠科技獎由遠東集團與徐有庠基金會共同主辦,致力於鼓勵臺灣科學研究與發展,並自2002年起每年舉辦「有庠科技獎」,紀念其父徐有庠先生,並以「科技與創新」爲宗旨,長期投入支持臺灣科研發展。本屆共表揚27位科研菁英,總獎金達1570萬元。
其中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每位得獎人可獲得新臺幣150萬元獎金,五位得獎人包括清華大學賴志煌教授 (奈米科技類)、臺灣大學陳良基教授 (資通訊科技類)、中央大學孫慶成教授 (光電科技類)、陽明交通大學邱士華教授 (生技醫藥類)、臺灣海洋大學許泰文教授 (綠色科技類),他們的學術成就與貢獻,贏得評審委員會一致肯定。
賴志煌表示,記憶體正在從「儲存資訊」走向「參與運算」的新階段,這不僅改變了CPU與GPU的運作關係,也牽動全球資料處理的未來。孫慶成教授進一步解釋,目前資料儲存依存取頻率分爲「熱資料」與「冷資料」。
孫慶成表示,經常被讀寫的「熱資料」會放在高速儲存媒體,例如固態硬碟或快閃記憶體;而「冷資料」如長期備份的影像、檔案——則常被儲存在磁帶或遠端資料中心中。這些資料不能遺失,但現階段並沒有真正長期可靠的儲存媒體,只能靠多地備份與定期更換磁帶來維持。在「永久儲存」領域,全球仍有巨大的技術空缺與成本壓力。
孫慶成坦言,他已花了十五年尋求約十億元的募資,期望能在臺灣落地生產,不過,目前最大障礙在於臺灣缺乏高風險投資文化。創投環境不夠厚實,大家都希望投資保證成功的產業。未來若能結合日本或友好國家的企業,共同合作,有機會創造出上兆的產業,挑戰全球巨頭。
也是眼科醫師的邱士華團隊運用iPSC技術分化視網膜上皮細胞,完成臺灣首例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細胞治療移植,開創國內幹細胞治療新頁。邱士華表示,他們不僅能做出單層視網膜細胞,甚至能培養出具視神經結構的整層視網膜組織。動物實驗部分,團隊也已完成豬隻移植並長期追蹤,同時已經完成臨牀前期基因藥物毒理研究,證實細胞穩定存活且具有視神經活性。
臨牀應用上,邱士華說,目前已完成兩位病人的移植試驗,皆以病人自體細胞製成的iPSC爲基礎,其中一位病患雖原本視力幾近喪失,但手術後已恢復光感,對焦能力顯著改善。目前團隊已完成兩例安全性驗證,下一步是申請臺灣第一件視網膜再生醫療的人體試驗案,預計近期正式送件。
另外三位得獎者,許泰文推動近自然工法改善海岸環境,並致力於浮式風機技術開發,引領檯灣綠能新方向。賴志煌協助臺積電量產全球首條MRAM產線,並開發高效CIGS太陽能電池製程,提升綠能轉換效率。陳良基領導團隊開發全球首顆3DTV SOC晶片,創建晶片實現中心(CIC),培育臺灣半導體人才,推升國際能見度,都展現出研究與創新力。
基金會表示,臺灣能在全球科技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靠的正是研究與創新的力量。沒有科技研發,就沒有今天的臺灣;沒有不斷創新,就沒有臺灣的未來。唯有全力支持科研人才、深化國際交流,才能讓臺灣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持續發揮關鍵影響力。
陽交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記者董俞佳/攝影
中央大學教授孫慶成。記者董俞佳/攝影
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記者董俞佳/攝影
延伸閱讀